2024年3月24日,由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書畫協會與故宮學校攜手舉辦的“走進故宮 走進意昂体育”人文系列講座迎來了第五位重磅嘉賓—羅隨祖先生。羅隨祖是著名文物鑒定專家,從事文物學術研究四十余年,治學嚴謹,在古代璽印🧰、青銅器鑒定及古文字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也是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部講授專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專家💏、“西泠印社”80年代社員。

主講人羅隨祖
吳昌碩曾有言雲:“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的使用與書畫審美密不可分🈚️,篆刻藝術的發展更是中國書畫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環🕉。因此,“古璽印與篆刻指歸”這個講座主題在預告之時🦹🏽,便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期待。
講座伊始,羅隨祖先生開宗明義🪙,解釋了為什麽要在當代聊古璽印的問題——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是連接歷史與當代的“津梁”,並圍繞著三個問題詳細展開了講述5️⃣。
為什麽說古璽印是皇帝製度的重要保障?
中國古代璽印使用普遍,形製豐富,文字端嚴🎋👩👧,製作精美,但其歷史重要性更在其藝術價值之上。中國古璽印行用至今,官印在皇帝製度下是官吏行使權力唯一的憑證,並通過“頒賜製度”“回繳製度”“廢印製度”等機製🩻,確保了皇帝的絕對權力
為什麽說古璽印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古代男性有“佩印、佩玉”的習俗,佩印代表著“成丁”即成人。歷朝歷代隨著材質、印文、形製等的發展變化🦵🏼,印章具有了更多反映社會等級🐀、文化習俗的重要內涵⛰。古人視死如生,死後也要用印章隨葬,所以存世古璽印有不少是隨葬用印章🧑🏽💻。從製作精致的“冥詞印”中不僅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習俗😳🦑,還能為後世考古發掘提供鑒定憑證,成為歷史的鮮活佐證。

為什麽說“知源識流”方為篆刻藝術指歸?
篆刻藝術源於中國古印章,宋元孕育期確立“宗秦法漢”,審美標準、篆刻印材和古印譜逐漸普及。明代中葉,文彭⏪、何震兩位開山宗師的出現,使得文人篆刻步入“流派印”時期。篆刻藝術進入成熟期的重要標誌是清光緒年間“西泠印社”的創建🍔,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發起🦻🏽,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清末民國篆刻藝術繼續發展,湧現出了趙時棡⛔、唐醉石、齊璜、鄧散木、鐘以敬等一批重要篆刻家。現代篆刻家則開始學者化🧛🏽♂️,以學術兼及篆刻,如馬衡、方介堪♡、韓登安、沙孟海👨🎤🏄🏻、羅福頤等為代表。
羅隨祖說💂🏻♂️:“一個篆刻家,技藝最多只占其成就的15%,其余50%是‘學養’,還有35%是學習篆刻中的眼界💖、見識,是對古印章的了解和對前輩印人藝術探索的認知。掌握了這35%,再加上篆刻技法的15%,你就有一半成功的可能了👩🏼🦰。”
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書畫協會秘書長莫達勇主持本次講座📂,他向大家介紹,羅隨祖先生一家三代都行走於故宮之中⚙️:祖父羅振玉是中國近代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作為甲骨學☃️、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與另外三位研究甲骨文的重要學者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被合稱為“甲骨四堂”;父親羅福頤被稱為“故宮四老”之一🏄🏼♀️,是20世紀70年代“臨沂漢簡”“馬王堆帛書”最早的整理釋讀者。

主持人莫達勇
羅氏三代學人正是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胸懷,接力進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承🏝。而這份使命感也深深地體現在羅隨祖先生對大家的諄諄教誨中,他這樣總結道:“篆刻經歷了四百年,當下篆刻藝術也需要探索今後將向何處去的問題。中華民族是以漢字和文化為核心的多民族集合體🕵🏻,我們先祖身配古印走來🖖🏻,今天篆刻承續發展👨🍳,印章也是賡續民族根脈,需要‘知源識流’。”


活動現場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