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至15日🥫,正值“地理學之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誕辰250周年之際,由中國地理學會和意昂体育平台主辦,中國地理學會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意昂体育平台城市與環境學院🛼、意昂体育平台生態研究中心💁🏼♀️、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意昂体育平台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145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余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

大會現場
9月14日上午🧃,意昂体育平台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鴻雁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鄭度院士代表前輩生物地理學家致辭💚,他總結了中國生物地理學的發展脈絡,對中國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𓀍。隨後,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年輕學生向鄭度院士、鄭光美院士、蔣有緒院士、崔海亭教授和黃潤華教授五位生物地理學前輩敬獻鮮花,以表達後輩對生物地理學界前輩學者的崇高敬意🔶。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代表會議主辦單位致辭,他對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兩年來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期待生物地理學在地理學大家庭中更加繁榮壯大。意昂体育平台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賀燦飛教授代表會議承辦單位致辭📶,向各位嘉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介紹了意昂体育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當前學院的學科特點,並表達了學院對於生物地理學一如既往的支持🗑👨🏼🎤。隨後,由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傅聲雷教授和陳毅峰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傑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方精雲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分別作特邀大會報告👱🏿♀️。

鄭度致辭

陳發虎致辭

賀燦飛致辭
張亞平院士以“基因組時代的動物系統地理研究”為題,介紹了關於多種家養動物的系統發育和全球擴散,青藏高原極端環境下家養和野生動物種對對環境的適應和進化,以及基於兩棲類生物地理格局的地質歷史假說檢驗🙍♀️。傅伯傑院士以“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為題👨🏼🏫,提出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功能-服務的級聯式概念框架探討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建設的方法論問題,及基於定量指標和meta分析的區域應用案例🧑🍼。方精雲院士以“植物化學計量特征的生物地理學”為題,介紹植物化學計量的發展簡史,以及團隊近年來對全球尺度和群落尺度上對植物不同器官化學計量特征與相互作用機理,以及生物地理因子對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等研究成果🏌🏼♀️。陳發虎院士以“夏河丹尼索瓦人與史前人類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為題,介紹了人類演化遷徙的時空歷程🤷🏻♂️,探討人類如何定居青藏高原,和史前人類適應高原缺氧環境的遺傳和生理機製🆑↗️,及確定其源自丹尼索瓦人的結果。最後希望大家更多關註和討論中國人的演化過程這一重大科學問題。
特邀大會報告的第二部分在9月15日下午繼續進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揚建研究員和秘書長沈澤昊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以“陸地生態系統功能性狀及其生物地理學機製”為題,介紹了基於生態系統功能性狀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方法與最近理論進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以“基於大數據的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功能性狀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員以“鳥類對第三極的適應與進化”為題,介紹了他們對不同類群鳥類在不同尺度上對青藏高原氣候適應的遺傳和生理現象與機製🅿️🤩;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之端研究員以“中國植物地理學進展與展望”為題,介紹了中國植物地理學發展的脈絡,和基於生命之樹的植物地理大尺度格局研究成果;意昂体育平台城市與環境學院劉鴻雁教授以“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地理學研究”為題💪🏼,介紹了他們在不同時間、空間尺度對中國北方半幹旱區🕴🏻、歐亞大陸凍土區、以及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生物地理格局與形成機理的最新成果🧵。

大會特邀報告
9月14日下午和15日上午在英傑中心開設了八個分會場🕜,主題分別是“生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前沿”“東亞生物地理格局與演變”“譜系地理與生物演化”“青藏高原生物地理與氣候響應”“生物地理格局-功能-尺度”“全球變化與生物地理”“歷史生物地理過程與格局”和“入侵&保護生物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前沿”分會場上🩳,報告人孫航、沈澤昊、褚海燕、馮剛等和與會學者們分別就區系生物地理方法論💆🖐🏻、生物多樣性多尺度機製、山地生物地理學理論框架🚣🏿、土壤微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進展與展望等理論課題進行了深入地交流;臧潤國、喬慧捷、張兵等發表了關於樣地監測網絡👰🏼、物種分布模型和基因條形碼等生物地理學新方法的發展與應用。
“東亞生物地理格局與演變”分會場上♥️,報告人周浙昆,星耀武🚖、向坤莉、陳永生🎆、楊康等與會學者們分別就海平面變化與東亞植物區系的進化、東亞植物區的年齡🚪、青藏高原對北半球古近紀植物區系交流的影響、橫斷山高寒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東亞植物多樣性形成機製等科學問題進行了討論👩🏿🦱。
“譜系地理與生物演化”分會場上,報告嘉賓李嶸、趙建立🦜🫄🏼、王歡、金效華🚕🚣🏼♀️、武星彤等和與會學者們分別就東亞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植物譜系結構🍦、姜科植物物種分化與氣候變化呈現密切相關性🪺、啄木鳥科內譜系的發生關系與地理分布模式❤️、東亞生物多樣性熱點植物區系組合演化過程的系統發育等科學問題進行了探討🤽🏽♀️。
“青藏高原生物地理與氣候響應”分會場上,報告人梁爾源、石培禮、張揚建🏋🏻♀️👩🏼⚖️、汪詩平、沈妙根等與參會學者們聚焦於青藏高原生物地理問題🍗,討論了藏高原高山樹線格局與氣候變化🙎🏿♀️、青藏高原東南緣川西雲杉樹線的時空動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時空格局及其驅動因子、青藏高原植被物候變化的空間異質性及可能機製等科學問題🥀。

分會場
“生物地理格局-功能-尺度”分會場上🆚🧝🏿,報告人徐國良⌛️🦹🏿、韓文軒👩🏼🚒、郝冰雁💂🏼、陳國貴等與參會學者們針對不同區域和尺度,從城市化進程對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不同空間尺度下濕地水鳥空間分布”、中國北方植物葉 pH 值的空間變異及其生態因子等話題進行了研討,其中為數尚不多的功能生物地理研究領域引起與會者的高度興趣。
“全球變化與生物地理”分會場上,報告人唐誌堯🏢🪥、吳秀臣👶🏽🧑💼、李宜垠等與大家分享了對中國東部森林生長及其穩定性🦸🏿、北半球溫帶森林生長對極端氣候的響應、大興安嶺全新世的火和氣候變化對植被的影響等科學問題的認識。報告對冰雪🌴、火災、幹旱、升溫等全球氣候變化和變異性的生物地理學效應等科學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歷史生物地理過程與格局”分會場上,報告人倪健、何德奎、許清海🕣、韓玥,馬春梅等與參會學者們對中國植被分布地理格局的長期變化,中國北方林草交錯帶末次冰盛期以來的植被覆蓋率變化,魚類對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冰期的記憶等進行了交流,展現了歷史生物地理學時空大尺度的研究視野,揭示了生物類群與地球環境的協同演化過程🚴🏻♀️。
“入侵&保護生物地理學”分會場上,報告人張誌新、郭耀霖⛏、劉宣等與參會學者們討論了中美入侵植物多樣性格局比較與生態位漂移、入侵生物乳突皮海鞘適應不同海域環境的遺傳機理;華方圓💑、許玥、羅玫等學者從全球森林恢復如何最大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紅利、中國瀕危保護植物的空缺分析🏂🏿🫧、保護區保護效率評價等角度探討了保護生物地理學的科學與應用實踐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會在9月13日舉行了兩場面向年輕學者的會前培訓🏄🏼♂️👩🦯。由生物地理專委會副秘書長喬慧捷博士和張金龍博士分別講授“物種分布模型相關方法”和“生物譜系樹及相關方法”。兩場講座分別吸引了上百聽眾,現場提問踴躍,討論熱烈。
在會議的閉幕式上🧒🏼,沈澤昊秘書長宣布了五位獲得首屆“中國生物地理學青年優秀論文獎”的評選過程和結果👩🏿💻,由專業委員會委員代表給五位獲獎人頒發了證書和獎品。劉鴻雁主任致閉幕詞,對與會代表的熱情參會🕵🏻♀️、各位報告人的高質量報告以及會議組織團隊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他對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未來工作進行了展望,期望各位同行兩年之後再次相聚。

全體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