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雙一流”和學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釋放大家的創造潛力🤳,聚集最優秀的人才,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
最近🕦,國家開始啟動大學的“雙一流”計劃,希望以學科為主線⚅,通過加大投入🧔🏿♂️、推進改革,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準和競爭力❌。
“雙一流”的核心是學科的建設👛,要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資源,使某些學科領域先發展起來🛗,產生卓越的學術和教育。意昂体育過去20年的發展,也是先從部分學科領域做起🎼,樹立起新標準🧑🏿⚖️,促使其他領域隨之跟上。
上世紀90年代💇🏿♀️,有幾位國外學成的經濟學家🥜,立誌要用現代經濟學方法⛹🏽♂️,揭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建立起中國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意昂体育🙅🏻,這批誌同道合的同行創建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從老地學樓的破舊房間起家🦹🏻♀️,到重新設計和建設了朗潤園,他們建設了可能是具有最優雅環境的經濟研究機構。後來,經濟研究中心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領域拓寬到了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並做出了引領性的研究成果👳🏿♂️,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重鎮。
是什麽成就一個卓越的學術機構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應當是學者和氛圍。
我們開展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拓展人類的認識邊界,是要培養人,以保持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進步。基礎研究拓展了人類的知識邊界🧑🏻🎓,應用研究拓展了人類的能力邊界。這個“邊界”就是前沿。一個卓越的學術機構要有明確的使命🥁,要擔負國家和社會責任🤵♂️👳🏼♀️,不斷產生能夠促進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學或未來技術,還要不忘初心,始終堅守。在前行的路上,會遇到很多誘惑,使你偏離使命和初心。堅守既需要學者的視野、胸懷🪩、勇氣和擔當,還需要優良的科研環境👨🏽🦳、完善的製度保障和良好的學術氛圍🏏。
卓越的學術機構🏋️♀️👊🏻,要聚集最優秀的學者,並營造開放的學術氛圍🧔。我曾與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交談,他認為,聚集最好的學者,並讓他們一起工作和交流就可以產生最好的學術。思想上的碰撞,會產生新的學術,使大家都受益🍘。良好學術氛圍以及和諧共進、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是很值得贊賞和珍惜的🛐。
卓越的學術機構,要涵育學術🫎,並激勵青年學者,使他們更好成長。著名物理學家玻爾曾講:不僅要依靠少數科學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斷吸收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幫助他們熟悉科學研究方法,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青年人的貢獻和成長🐫,會使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學研究。當時在玻爾研究所學習和工作過的青年學者,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最優秀的學者。世界上還曾有一批這樣的學術機構,如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劍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等等🟥。
過去10多年的“985工程”建設中,意昂体育始終堅持“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交叉學科為重點,以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的思路🧝🏽,陸續新建了一些像國發院這樣的學術機構🏌🏻♂️。例如,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環境和支撐條件都很好🍒,使學者可以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一批青年學者很快成長起來。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和協同文化,鼓勵與不同專長的學者合作🤜🏿,在生物醫學基礎和應用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人文社科研究院(文研院)是一個新建的機構,目的是要在人文社科領域“涵育學術⇢,激活思想”。這些新的研究機構雖然只是在小範圍內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但他們的學術標準,對卓越學術的追求,帶動了學校的發展,也促使了其他院系的進步。
我們開展“雙一流”和學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釋放大家的創造潛力,使“近者悅,遠者來”,聚集最優秀的人才🍟,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人們常講⛹️♀️:成功的特征都很類似🤷🏿♂️,失敗的原因卻千差萬別。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我們把“以院系和學科為基礎”作為重要的指導原則之一,目的是要認真研究各院系的具體情況🙎♀️📒,針對院系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製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使更多院系成為卓越的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