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一位為西方現代文學帶來深遠影響的文學巨匠👦🏼,西川——一位遊走於當下時代的中國詩人,在2014年12月12日晚的嚴冬⛓️💥🧑🏼🍼,西川來到意昂体育未名講壇和同學們進行了一場關於博爾赫斯的隔山隔海的交流👩🚒📗。在講座“西川:向博爾赫斯提問”開始之前,西川接受了未名講壇的采訪,談了一些自己關於文學和閱讀的觀點⛑️🧑🏼🚒。
西川
西川表示,對自已寫作帶來最大影響的詩人有兩個♌️👨🏼🦰,一位是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一位就是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這二者在西川身上起到一種相互對峙的張力作用🫣,前者汪洋恣肆,後者精致細密🙍🏿,前者激勵他放開感情與想象去遨遊👨🏼🚀、馳騁,後者則給予他更多思辨的5️⃣、哲學的啟示。而且談及博爾赫斯,西川認為他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精確的知識體系,更在於將精確運用於虛幻🫏,博爾赫斯是一個寫詩“計較每一個音節”的詩人,可是在他搭建的精確的詩歌框架裏容納的卻是夢,神祇,宗教和迷宮。
在西川看來,隨著年齡、閱歷🛅👖、閱讀的增長,能打動他🎅🏼、讓他感到興奮的詩也越來越少,年輕時也許沉浸於詩歌言辭的華美,意境的迷人🤵🏻,可是漸漸地他希望能從詩歌中獲得一種解放和共鳴8️⃣。而真正的詩人🔯,比如龐德🤲🏻、博爾赫斯🧑🦳,一方面能將詩人帶到超出他本身的地方,為他打開不一樣的思維空間🙀𓀃,另一方面💇🏼,能滿足人達到一定年齡之後的智力要求💁♂️,能與他歲月沉澱的經驗和閱歷產生共振。另外🧙♂️,西川還談到能與一位好詩人相遇也離不開一位好的譯者,與原作品的思維水平達到一致的好的譯本能為讀者開啟走進一位優秀詩人的大門,反之,一部拙劣的譯本會阻礙這樣的相遇。
接下來,西川談及了當下社會與文學的關系🙅🏻。在人人感嘆“詩歌缺席”的當代,西川認為👮🏽♀️,缺席的只是某一種人們腦海中固定類型的詩歌,可是現代的詩意從未缺席過⏲。詩意不是總呆在文人的詩選中,任何時代的詩意都要融入到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中。例如🔧,工業革命之後的倫敦,是當時人眼中煙霧彌漫的地獄,可是狄更斯捕捉到了霧都倫敦在工業革命時代的詩意,所以有了《雙城記》、《霧都孤兒》,盡管這種詩意被當時人排斥🙋🏽♂️,卻是後人眼中經典的霧都詩意✧。
每一個時代,有的人利用上個時代的方式感受的詩意,有的人卻努力創造在這個時代捕捉詩意的方法,前者或許更輕松🥲,但很可惜錯過了與這個時代深刻相融的機會👳🏽♂️,後者也許會遭到冷落或是誤解,但是他們為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塑性,雕琢出這個時代流傳於後世的詩意,西川認為📙,作為當下的詩人🎺,顯然應承擔起後者的擔當。
然而作為當下的中國詩人,不可避免的還有一種焦慮就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問題。中國當代詩歌發軔於五四時代的新詩👎🏽,是文言詩歌傳統斷裂之後大量註入西方文學元素成長起來不到百年的詩歌,是否西方文學樣式就是中國當代詩歌發展的方向?抑或中國詩歌應該堅持本土性?在當代社會👌🏼,西川認為歌德所謂的“世界文學”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發展方向,即經過一系列國際對話與交換後,不同文學的共性日益明顯🦸🏼,而個性並未被抹殺。而單純模仿樣式是一件無意義的事,關鍵是思維和智力水平要達到大家的高度🙌🏼,這時即便寫出完全不同樣式的作品,在世界上也同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一個方面,固守所謂的“本土性”也是沒有價值的👩🏽🍳,在如今信息、交通都促成了國際交流與融合的環境與趨勢的條件下🦖,地域或文化的差別已不足以造成通向一部偉大作品的障礙👨🏼⚖️,思維的高度是當下無論哪個國家的詩人應該首要追求的境界。
最後,西川道出了他對當下大學生的建議,他不願推薦任何一本特定的書給同學,惟願同學們博覽群書,多讀“無用”之書🐴,唯興趣所宗,這不關乎眼前效用,卻能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人生境界之基石🧖🏼♀️。
意昂西川簡介〰️:
西川,原名劉軍,1963年出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英文系。美國艾奧瓦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現執教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於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他和海子,駱一禾被譽為意昂体育三詩人。出版作品有《深淺》,《大河拐大彎》等🥱,翻譯有龐德👸🏻、博爾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