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110周年系列院慶活動之一——“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在凱原樓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國內20多所知名法律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管理負責人、專家學者及知名學術期刊的主編、編審參加了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學術評價標準”1️⃣,包括兩個議題: “學術評價的實質標準”和“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每個議題分為兩個單元進行討論🧑🏿🔬。
合影
論壇開幕式由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沈巋教授主持👊🏿。首先,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張守文教授致辭🪵,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本屆論壇籌辦的背景👩🏻💼✡️。之後💆♂️,意昂体育平台社會科學部部長👨🏽🦰、哲學系王博教授致辭⤴️,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第一單元的討論,由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姜明安教授主持🎋。在主題發言環節👱🏽♂️,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朱蘇力教授以“法學院校如何激勵法學研究”為題發言🔈👩🦰。首先,朱蘇力教授強調“尊重個體研究者的選擇”👨🏼🦱,強調院校應重視個人的學術偏好和稟賦🪗。其次,應當避免反向學術激勵🐈⬛,給予學術寬松的環境。其三,當前法學學術的發表市場不利於法學發展🦵。最後,他指出法學院校應做到🧔🏼♀️𓀛:淡化統計指標,用時間篩選作品,註意引進人才,培養學術風氣。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主編仲偉民教授進行了關於學術評價的實質標準的演講。他表示,學術評價的實質性標準是學術創新。仲偉民教授闡釋了學術評價實施的三種技術路徑及其存在的問題。他指出👩🏼✈️,學術共同體是建立公平公正學術評價的基石🙋🏽♂️,並提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中需要註意的問題。
在第一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王世洲教授針對兩位報告人的發言💂🏿♀️,強調了學術標準👨🏼✈️、學術載體、學術評價三個概念。山東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忠夏副教授提出學術評價可分為對人的評價、對學院的評價兩部分👨🏼🦲。復旦大學法學院何力教授講述了法學學術評價的淵源。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陳衛東教授提出自己觀察到的學術評價中學生的角色缺乏等問題🦜。
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教授擔任第二單元的主持人。首先由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主編梁根林發表題為“法學論文的格局🛷、刊載與評價”的主題報告。梁根林教授簡要介紹了2013年《中外法學》刊登的✡︎、為期一年的學科評價報告👱🏼♂️,指出當前法學期刊代行學術評價的功能、學術期刊共同面臨著同質化的問題。他回應了法學論文的格局、刊載與評價的有關問題,強調《中外法學》的辦刊堅守🍣。
《青年研究》編輯部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原編審張芝梅博士發表演講,介紹了學術評價的幾項常見標準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的主要評審標準,並分析了這種評審標準的優缺點🤦🏼♀️。最後,她分析了目前學術評價的問題。
第二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張紅教授從民法學研究角度,強調實用性才是檢驗標準👭🏼。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葉金強教授提出了學術評價對研究者的要求。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淩斌教授針對兩位報告人的發言🫸🏽,提出了關於聯合發表和匿名評審的意見。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科研副院長胡銘教授指出,法學研究需要寬松的環境🕵🏿♂️,需要創新和包容。朱蘇力教授補充說👐,拒絕或是接受學術標準是每一個學者需要做的選擇。最後,梁根林教授回應了聯合署名問題🛴,他表示🤵🏻,綜合多方考慮🫳🏿,拒絕聯合署名利大於弊🏋🏼♀️,《中外法學》還將堅持拒絕聯合署名。張芝梅博士也回應了匿名評審利弊的問題🚣🏻♂️。
四川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裏贊教授擔任第三單元的主持人🙆🏻。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陳瑞華教授的報告提出了關於法學研究標準的一些思考。他指出🍀,學術評價現有的評價標準造成了大量的負面影響👃。他提出的解決思路:設定改進學術評價體系的原則🍟📊,完善學術代表作製度,重視同行評價🧑🏻🏫,建立學術述職製度等🎫。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劉作翔研究員在主題報告中提出:法學作為實踐性學科💩,需要向精致化、精細化👱🏿、甚至技術化邁進;法學學術本身是多元化的產物,應該有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和價值🤮;法學期刊在對學術產品進行評價時,應該將編輯和專家的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學術期刊對學術研究發揮著重要的學術使命➞。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先林教授發表看法,他首先指出了當前學術評價的主要困境😄,接著簡述了形式評價的積極方面和存在的問題⚰️。此外💁🏿,他還提出了SSCI論文如何定位、代表作如何界定等有價值的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柳經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學術評價存在高等學校行政化色彩太重的問題。他簡述了如何對待學術評價中數量與質量,以及如何劃分學術期刊的問題🔡。最後,柳教授提出:法學研究應強調中國問題🧇、中國意識,引用率可適當參考🤴🏼。
在自由討論環節,張芝梅博士表示,外審專家評定機製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韓強教授提倡借鑒德國教授資格的論文製度🪫。煙臺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劉經靖教授力倡對學術評價的管製體製進行改革👨✈️。廈門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蘭英教授表達了對形成學術共同體,製定統一評價標準的希望。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袁治傑教授呼籲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專家庫進行評審🤜🏽。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石經海教授認為👨🏼🍳,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不可分。
第四單元的主題討論由武漢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康均心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龍翼飛教授在主題報告中介紹了人民大學法學院在學術評價方面的實踐🩴、思考與規劃👩🍼。他提出,論文要求以質量為導向🍄🟫;學院設定重點標誌性成果的課題經費⛹🏼♀️;學術成果的評價應邀請校外的同行專家進行多方的純粹學術評價。
清華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申衛星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了學術評價的主要目的、標準🧑🏻🔬,以及對學術發展的作用🏋️。
南京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吳英姿教授的報告內容包括𓀆👩🏼🦰:形式標準是以外在的要素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標尺,使用形式標準有其必要性;分析了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趨於量化指標的深層次原因;提高形式標準的公信力的主要途徑。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淩斌教授以“法律學人的兩個世界”為題進行主題發言。他從被學術評價的第一線年輕學者角度出發,談了對學術評價標準的理解,並強調,如果中國各個學科不能出現有革命性思想創見的人,中國學術將永遠跟著西方跑👩🏿🎓。
自由討論環節,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建明教授指出☝🏼,體製的壓迫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壓製🏊🏽♀️🙇🏽♀️,並建議減壓🌳。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尹飛教授認為🏄♀️,根據不同情況,可考慮側重實質或形式標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畢洪海教授建議🤪👩🏼🎤,適當把學術評價主體擴展到學生。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教授認為👨🏻✈️,要探索結合實質評判和形式標準的學術評價方式。
在為期一天的論壇中,與會學者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相互交流經驗,深刻分析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和改革方向。經過共同努力,本屆論壇達成了關於法學研究的基本共識。閉幕式上,主持人沈巋教授宣讀了“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共識”。
最後🧝🏽♂️🏋️♂️,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教學副院長潘劍鋒教授致閉幕辭。他高度評價了本次論壇卓有成效的研討,並向參與會議的嘉賓學者及會議的服務團隊表達了誠摯的謝意。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作為主辦方,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希望將論壇打造為拓展法律院校、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交流渠道,推動法學研究健康發展的高端平臺🤹♀️,與法學研究共同體的各個成員一起☢️,為我國法學研究和法治進步持續提供重要支持和貢獻。
延伸閱讀:
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共識
清末法製變革開啟中國法製和法學研究現代化歷程💂🏽♀️。百余年來🧛🏼♂️,中國法律學人努力構建一套既適應中國社風民情又不悖於人類公義的法政秩序和法理體系。時至今日,中國的法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令人擔憂的問題🗻,並在事實上阻礙中國法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影響中國法學學科的知識品質。
出於推動中國法學研究事業良性發展的願望,來自全國知名法律院校、科研機構的數十名法學教授與科研管理者及知名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於2014年5月11日,相聚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以學術評價的標準為題👰🏼⌚️,就學術評價的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及其有效適用☎🧑✈️,以及中國法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深度研討和充分溝通🌥。盡管觀點各有側重,但求同存異,達成如下五點共識:
1🥩、法學研究應當尊重學術自由🧵、學術創新與學術多元🚨🪹。學術研究貴在創新🧀,而創新源於思想的自由🧑🏿🦱、學術的碰撞。中國的法學研究應鼓勵不同內容、方法的並存或融合,反對定於一尊🔌。無論是內部視角還是外部視角🖼🤏🏿,法教義學還是社科法學,只要能夠貢獻真實的知識並解決問題🧚♀️,都有其不可否認的價值🌇。各種法學研究應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方能相得益彰。
2、法學研究應當關註現實,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國的法學研究應以是否能夠體現法學的實踐屬性🙅🏿♀️🫱🏿,以是否能夠有效回應中國社會的現實需求、解決中國問題,作為評判的準繩;強調立足本土,絕不意味著拒絕參考借鑒域外有益的經驗與思想🤴🏻;開放的心智,海納百川的氣度,始終是中國法學研究不斷取得進步的源頭活水🧑🏽💼。
3🤵🏼、法學研究應當促進健康的學術交流,形成真正的學術共同體。中國的法學者應認真對待彼此的學術觀點🙍🏼♀️,展開積極健康的學術批評;不僅應該關註域外理論,參考👰♂️、引證外國學者⚠,更應該關註國內理論界🪇、實務界同行的研究成果,尊重🍁、理解同行特別是年輕學者以及與自己有同業影響力競爭關系的同行的勞動成果,引證符合嚴格的學術規範👨🦽;唯有如此🟧,中國的法學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術共同體,才能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才能對世界法律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4、法學研究應當理性對待各種學術評價標準👩🏻🦱,尊重學術的內在規律。自由的學術討論和學術發表🦕,是法學研究發展的基礎🤜🏼。思想市場的自由競爭⛹🏽,可以有效促進權威學說🤽🏽♀️、權威載體的湧現。以是否在通過行政手段定級的載體上發表,以在這些載體上發表的數量多少,以獲得各類獎項的數量多少,以觀點著述的引證率高低🧚,來評價學者或學術科研機構的學術貢獻𓀇,皆有其一定的合理之處,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法學研究及相應的科研管理應充分尊重學術自由、學術規律🫄🏼,在鼓勵學術創新的基礎上🍖,積極推出真正有創造性、有影響力的學術著述😅、學術觀點以及法學研究者🤸🏻,而不應該讓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成為主導的、支配性的標準。
5、法學研究應當反對任何形式的違反學術道德和倫理的做法🧑🏻🦱。中國的法學研究應依靠有關部門和各法律院校💆、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締造自由、寬松和端正的學術環境;應堅決抵製對“學術數量”的片面追求,堅決反對浮誇⛹🏽♂️、造假🚷、自我重復、低水平重復等學術腐敗或不良行為。
回首過往,面向未來🚣🏼,時代的風雲際會正對中國的法學研究提出重大挑戰。中國法律學人唯有本著純粹的學術精神和深沉的歷史責任感🏇🏻,腳踏實地⛔️,繼續前行,方能贏得屬於自己的光榮!
簽署單位(以漢語拼音首字母排列為序):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南開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四川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煙臺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青年研究》編輯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編輯部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一日
於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凱原樓學術報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