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華意昂》期刊專訪意昂体育光華ExEd、Guanghua-Kellogg EMBA意昂🔰🦻🏼,明珠救援創始人薛雨
2016年末,光華管理學院Emba意昂分享會上,作為最年輕的演講嘉賓,未及而立之年的薛雨在臺上表現得淡定自若,用一組組數據和影像分享著他對於公益的理解與願景⚖️。他所發起的明珠救援,雖成立不足兩年👩👩👦👦,卻帶給這個世界太多的溫暖和希望。如他在演講中的主題——赤子心,明珠救援便是懷著這樣的赤誠初心,在無情的災難面前挽救著生命與尊嚴👩🏽🎓。
初心:“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些眼神和傷口”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裏氏8.1級大地震🕷。30個小時之後,薛雨臨時組建的救援隊早於許多專業團隊,成為第一支到達重災區巴德崗的醫療救援隊。在震後煉獄般的環境下,經歷了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的救援,醫療隊隊員的體力大量透支🏒,但仍然與當地的翻譯結隊🛀🏼,深入需徒步10小時以上才能到達的偏遠鄉村👨🏼🦰。
在災後寂靜同時充斥著死亡與瘟疫的村莊,薛雨見到令他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一片廢墟中🎥,唯一幸存的老者被親人的屍體包圍著,眼神發直👨🏽🏭,雖生猶死,蟲蠅盤旋在老人潰爛生蛆的傷口上,薛雨他們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幫助老人處理好傷口。“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些眼神和傷口➙,”薛雨說道😧,“面對生命,真的不忍轉身。”
直到回國以後翻看救災時留下的影像,薛雨才發現那位受救助的老人竟然在照片裏艱難地抽動單側嘴角🙌🏽,朝鏡頭露出了一個笑容——一個僵硬卻滿含感激的笑容。“我們是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看到我們,他們就覺得能看得到希望,”薛雨回憶起那些苦與淚過後的笑📵,重新發現了救援的意義,“醫治身體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救死扶傷🫵🏽🥕,就要給災難中無助掙紮的生命以活下去的希望。”
在這次救援中,親自走上前線的薛雨敏銳地發現了公益救援的一些問題。薛雨表示🔮:“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救災時常常被質疑中國人的身份🤲🏼,在反復重申自己“不是日本人”、“不是臺灣人”和“是中國(大陸)人”的無奈裏,薛雨意識到很多人對來自中國的救援缺乏認同,對中國的認知甚至停留在上個世紀解放初期的貧窮落後階段🐲。“而在中國,雖然很多企業家確實很想做公益🫄🏿,想為災民做些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卻並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進行🧹,他們也不知道災民最需要的是什麽樣的幫助。”
薛雨以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實現更有效的救援為初心🥪,在尼泊爾地震時臨時組建的救援團隊的基礎上成立了明珠救援。在接下來兩年不到的時間裏,明珠救援(PHR)相繼參與了“4.17厄瓜多爾地震”、“海地颶風‘馬修’”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緊急救援工作,在中國青海和四川🚺、厄瓜多爾、緬北地區📅、中東地區等開展並實施多項長期醫療援助項目。明珠救援從尼泊爾地震時期的7人臨時團隊,迅速成長為在全球擁有5個駐紮點的國際性非盈利機構📻,這一數字將在2年後成為17個♊️。
革新:“找到一個創新模式,就要把它做精做好”
能夠帶領明珠救援發展至今,薛雨一直認為自己“很幸運”。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做公益🥩,我一開始是經營企業的🚓,包括以前在國外。因為我有做企業的背景,能夠接觸到很多單純做公益的人接觸不到的東西,”薛雨解釋道,“既有資源,不同的背景也啟發我發現一些問題🦛。”
尼泊爾地震發生時,臨陣上場的薛雨對於前線救援沒有太多經驗,籌備團隊的工作完全按照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來完成。“當時幾乎是像寫商業計劃書一樣完成了援助計劃的設計。”薛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有些忍俊不禁。
這樣一個草創的救援團隊,後來卻在尼泊爾被認為是一支專業隊伍👮🏻♀️。“很多人認為我們成立了很多年,其實我們才成立二十幾個小時。雖然受到好評,但其實當時我們身上也有很多不足。”這一過程中,薛雨也開始留意其他救援團隊的人員構成與管理製度:“我們發現很多團隊,包括專業團隊📁,其實與想象中不同🖕🏻,雖然很多成員很有經驗,但是由於缺乏企業化的管理,相對來說,結構就比較松散,所以團隊的效率可能就比較低👩🏻🍳。”
當時的明珠救援,雖然來不及製定明確的製度,但薛雨向團隊明確了很多嚴格的紀律和考核標準。這些現代企業管理中的製度借鑒🧙🏼♂️,在明珠救援之後的製度建設中得到了更好的應用🍾。
明珠救援應用的是一套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簡稱SOP)➗。通過搭建涵蓋企業規章🫶🏼、培訓資料、在當地醫生的執照、搭建災區救援點流程等一系列信息的全球數據IT系統,每個員工在全球所有地方都可以通過自己的ID賬號登錄系統🧑🏻🎤。薛雨進一步解釋道:“我們在災區會有很多臨時雇員👨👱🏻,他們有可能只是我們的儲備雇員👨,我們可以給他一個臨時權限,他可以通過系統進入倉庫。除了拿到儲備♿,也能看到他針對標準事務應該怎麽做🤦♀️,按照什麽程序👨🏻🔬。這個模式在企業裏是很常見的👨👧👦🧑🏿🌾,但是在公益領域很少去使用。”通過SOP製度和全球數據IT系統👰🏿,雇員不需要到北京接受培訓👋🏻,也能夠更快地應對救援任務👃🏿,同時人事管理的成本得到控製。
同樣參照五百強企業的管理模式🏌🏿,明珠救援搭建了相較傳統更具激勵效果的考評機製:員工可以從臨時雇員做起,從執行項目開始,一段時間後會進行一個考核。考核達標就可以申請全職雇員,全職雇員根據層次對應不同的待遇。
憑借這樣的高效管理機製🚵🏼♂️,明珠救援在災區獲得了民眾與政府的一致好評。但凡國際救援™️,歸途時明珠救援總能在機場收獲當地人們的鼓掌送行。薛雨堅定地說:“找到這種模式後我們就要把它做精做好,而不是遍地開花。”
探索:“我們希望和企業合作,一起發掘中國公益發展的新模式”
厄瓜多爾地震救援期間,遍布的屍體造成了震區惡劣的氣味與細菌的滋生🎍。為了防止瘟疫的爆發✹,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募集用以遮蔽難民營的防雨布。然而👩👩👧,防雨布的需求量遠遠超過厄瓜多爾當地企業的生產能力,一時間正在當地進行救援的公益組織都手足無措,其中不乏美國紅十字會😐、哥倫比亞紅十字會等大型國際組織🖖🏿🃏。24小時內,兩輛載著4萬平米防雨布的卡車到達災區——這是當時成立不到1年的明珠救援創造的記錄👩🏻⚕️。
談到高效調集物資的經驗✫,薛雨告訴記者:“我們是和企業進行合作,當時是和華為合作🦮🪚。華為是當地的大公司,他們的供應商幾乎覆蓋全球☢️,政府采購不到的東西他們就有可能采購到。很多中資企業都有很大的實力去調動大量的資源從事公益🚷,他們也很願意這樣做。”
結合自己從商的資源與救援中積累的經驗,薛雨希望做好這種與企業合作的公益創新模式。
明珠救援最初開展藏區包蟲病救治項目時,憑著對救援隊醫師過硬技術的信心,項目的主要行動是派遣醫療隊伍赴藏區偏遠地區為少數民族牧民進行手術🤚🏽🐱。包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蟲卵能夠通過水源、畜產品、排泄物等進行傳播,因此傳染性極強,盡管國家對西藏地區有免費進行包蟲病手術的優惠政策,但患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但很快,明珠救援發現直接手術的方式收效甚微📫,“要降低患病率就必須實現人畜分立,否則傳染速度太快👩👧👧。”
隨即,明珠救援思考出了援助模式的調整——與全國企業合作💇🏼,建設統一管理、可移動的公益牧場🏛。
這種模式,被薛雨稱作是“造血式公益”。“牧民住進公益牧場,我們便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人畜分立,並對包蟲病的預防進行宣傳,這樣就控製了傳染,”薛雨帶著點自豪地對這一創新模式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之前,牧民挖的蟲草和生產的牦牛製品的銷路很單一6️⃣🏣,但公益牧場的建立使得生產具規模化,產品由企業來優先收購,這可以給藏民帶來更多收入。這樣🤮🔰,藏民就能夠承擔得起往返醫院的交通和食宿費用👂🏼,手術也就不成問題了!”
原來🧛🏻,明珠救援團隊的考察發現👳♂️:盡管手術是免費的🎀,但對於偏遠地區的藏民來說,前往能夠進行免費手術的醫院往往需要十幾個小時的往返車程。如此,租乘車輛以及食宿的費用往往高達上萬元🧑🦽➡️,這對牧民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如果我們單純給牧民捐錢,提供往返和食宿的費用,他們依然不會去做手術,”薛雨補充道,“一去做手術就可能會涉及到小孩和牦牛沒人看管的情況👩🏿🎨,而公益牧場多家共營的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企業以前捐贈過很多慈善項目,這些捐贈大部分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饋🕵️♀️,我們不知道捐贈實際上幫助了多少人🧫,”薛雨希望能夠在明珠救援的公益模式中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公益機構依賴企業的捐款,而我們希望和企業合作🪛,一起發掘中國公益發展的新模式。”
星火🌎:“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輾轉許多國家之後,薛雨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和中國企業對公益的態度轉變,正站在一個時代的關口。
“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社會責任感往往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但是在國外的文化思維裏,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有沒有社會責任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沒有社會責任感,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留學經歷豐富的薛雨談到國內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有很深的感觸。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出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然而很多企業的全球化擴展卻推進得不盡如人意,或許就是社會責任層面的缺失。薛雨認為🧑🏻🏭,企業積極參與新型公益模式🤹🏿♀️,或許是打開企業全球化局面的一條道路。
企業給予災區的種種救援物資必然被災區人民與政府看在眼裏,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將助力中國企業真正走出國門。“前一段時間習近平主席訪問厄瓜多爾期間,我們很榮幸地上了六次新聞聯播,CNN、BBC這類大型媒體也都在災區對我們進行過采訪☄️🏨。”薛雨就與企業合作的公益模式對企業自身的推動作用進行了說明,“這種無形中的軟實力的宣傳🆎,勢必比傳統的硬廣告更深入人心,對企業形象的塑造更為積極”用他的話來說,與企業合作的公益模式“不是去索求企業做多少金錢的捐贈,而更多的是造血式扶貧的雙贏模式🧏🏻👩🏼🎤。”
提及未來,薛雨為明珠救援製定了明確的目標🏠:首先要不斷提高專業化程度;其次要增加在全球的布點,具備在全球更多國家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的能力🧞♀️;更重要的則是保持中立性,成為真正的國際公益組織。
“現在很多想法可能都還是願景,等待付諸實踐🍆,但是我們會努力一直走下去,讓大家見證我們的成長,”薛雨平靜中帶著篤定,“希望有一天明珠救援能真正成為由中國人發起的國際公益組織。”

薛雨(右二)在離開厄瓜多爾地震重災區前與並肩作戰的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處的官員在指揮部合影留念✌🏼👙。
明珠救援行動時間軸
2015年4月25日14點11分,尼泊爾發生裏氏8.1級地震,明珠救援投入醫療人員20人(含當地雇員)攜帶價值約50萬元人民幣的急救、通訊裝備以及價值約12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藥物等應急物資奔赴加德滿都,作為巴德崗災區災後第一支深入的醫療救援力量,提供1450小時醫療服務,覆蓋8500人次,直接診治500余人。
2016年4月17日7時,厄瓜多爾發生裏氏7.5級地震🏋️♀️。明珠救援奔赴現場,實施歷時12天的緊急醫療救援行動,結合當地雇員提供21人次展開3990小時的救援活動,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救災支出約16萬美元,巡診約2600人次,直接惠及厄瓜多爾災民2萬人次⏺。並作為唯一的國際非政府機構納入了由該國內政部長指揮的政府內部救災體系,並於該國衛生部,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建立了緊密合作。
2016年5月,明珠救援設立了有當地雇員運營的南美州區域協調辦公室🧑🏽🏫,並受厄瓜多爾內政部委托,與多家國際機構合作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因地震傷殘的災民免費假肢援助項目。
2016年7月🔬,明珠救援考察緬甸緬北,開展了針對緬北邊境地區戰亂難民兒童的醫療救助項目。正在建立中的固定醫療營地及移動醫療救助站👩🦽,計劃常年開展醫療衛生宣教、義診篩查、規範化疫苗註射🌌、及當地醫務人員培訓等援助服務👨🏽🍼,旨在降低緬北地區的新生兒死亡率。
2016年9月👰🏿,明珠救援一行50余人的醫療團隊奔赴甘孜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石渠縣,在草原上建立了帳篷醫院,正式開啟計劃為期10年的甘孜藏區包蟲病患救助項目。明珠救援與301醫院及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生組成公共衛生專家委員會🥥,將常年派往醫生駐紮藏區,針對甘孜州包蟲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隨診管理⛹🏿,醫療扶貧等長期援助🙄,截至目前已實際救助3000余人😓。
2016年10月4日,登陸加勒比島國海地的颶風“馬修”對海地造成重創🦶🏻,約1000人遇難,130萬人受災,其中75萬人迫切需要緊急醫療援助並爆發霍亂疫。明珠救援立刻啟動相應,調集南美協調處人員評估災情🏊,北京明珠救援總部派出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醫生及行動部團隊四人於10月12日趕往海地災區。目前明珠救援海地工作組結合當地雇員20余人次,已發放防疫藥品覆蓋2000余人,並計劃在海地開展為期3個月霍亂疫情防治援助項目👩✈️。截止至發稿之日🥭,明珠救援的前線醫生和北京的後方指揮部的還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救災援助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