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旅匈翻譯家、小說家余澤民
9月25日晚,五道口三聯韜奮書店,一群對文學情有獨鐘的媒體人🧔🏻,旅匈華人作家、翻譯家余澤民的粉絲👩🏻、朋友相聚一起,聽余澤民講述這部十年“磨一劍”的長篇小說《紙魚缸》的創作🤲🏻⚪️。
余澤民(手持話筒者),邱華棟(右2)
余澤民是著名翻譯家、作家🤰🏼, 名副其實的“匈牙利文學的代言人”🫥。 1989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臨床醫學系𓀃,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研究生🛝,1991年移民匈牙利,現居布達佩斯👨❤️👨。出國後做過醫生💆🏻♂️、教師、編輯、記者、導遊、翻譯、編劇等職業。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集《匈牙利舞曲》,長篇小說《狹窄的天光》,文化散文《咖啡館裏看歐洲》、《歐洲醉行》、《碎歐洲》🤮🧮、《歐洲的另一種色彩》等,主要譯作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凱爾泰斯的《船夫日記》、《另一個人》《英國旗》、《命運無常》📏,馬洛伊《燭燼》、《一個市民的自白》,艾斯特哈茲《赫拉巴爾之書》、《一個女人》,久爾吉《1985》等諸多名家作品。
余澤民2005年出完《匈牙利舞曲》和《狹窄的天光》後有10年沒再出自己的小說,期間只在雜誌登過長篇小說🤸🏻♀️、雜文和散文,這十年主要精力都在翻譯許多匈牙利文學作品。這本書最早的線索是他一九九幾年一個日記裏兩三頁的一個故事,寫了一個姐妹的匈牙利鄉村婚禮🧝🏽♀️。余澤民表示🍘:“這個小說確實寫了許多年,而且在這許多年過程中也翻譯了許多書。所以我也可以這麽說,這既是我自己的一個作品🈺,也是我對匈牙利作家的致敬,因為有幾條線索有我翻譯的這幾個作家的影子。”

長篇小說《紙魚缸》——青春💅🏿、性和告密者:一個中國青年在匈牙利的成長史;以個體的記憶抵抗集體的失憶。《紙魚缸》講述蘇東劇變之際🧑🏿💻,中國男孩司徒霽青逃離了自己的家庭和父輩🏋🏽♀️,輾轉來到美麗卻又充斥著不安和暴力的匈牙利🐌。他漸漸走入好友佐蘭的生活👆🏻,不由自主地卷入到種族、家族與歷史的劇烈沖突中🎠,演繹出一段蕩氣回腸的異國友情🙍♀️。小說通過幾個異國青年與霽青的愛恨糾葛✳️,把匈牙利的種族、家庭、歷史融為一體,以個體的愛與哀愁映照出一個時代的悲歡。
談及書名為什麽叫《紙魚缸》📐,余澤民介紹:“我1991年出國🧍🏻♂️,在匈牙利已經生活了二十五年⏱。魚🧛🏽,是我在異鄉漂泊中產生的一個真實意象🪸。魚總是在遊動,穿梭🗾🦙,交錯,但很難有相互真實的碰觸。事實上🫰🏽,當代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大都像是魚缸裏的魚,即便被命運安排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共生,即便穿梭遊曳🕚,追戲🐢,貼近🧛,但永遠難有實質性的碰觸、擁抱或占有。現代人的本質是孤獨🧖,只是像我和司徒霽青這樣的流浪者來說體會更強烈罷了🙅🏻♂️。另外🧗🏻♀️,年輕人在青春日子裏的生存狀態,也很像魚缸裏的魚,青春的愛不是廝守💗🤛🏽,而是交錯👨🏽🍳,流動,傳遞,不安,永動。至於書名的“紙”字🧎♀️,既形容青春舞臺本身的易逝,也表達流浪生活的不安定,還暗示了情感的脆弱、社會的動蕩和歷史的虛假……等讀者讀完這本術後🐏↗️,隨便他怎麽理解🎅🏽。”
至於創作這個小說的初衷,余澤民表示💁🏼♂️,“凱爾泰斯說過:‘只要我想構思一部新的小說,總會想到奧斯維辛🫘。無論我在思考什麽👨🏽🍼,總要思考奧斯維辛。即便我所講的(從表面上看)完全是另一回事🍡,但實際上講的還是奧斯維辛。我是奧斯維辛靈魂的代言人。’當我打算在《紙魚缸》裏涉及歐洲歷史時🚴,首先也想到奧斯維辛🌺。表面上我寫了一場在枷鎖下徒勞的青春之舞,實際上講述的是脆弱個體在歷史中的掙紮👌🏽。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無可救贖的罪,也有無可辯白的無辜;每個人都是魚缸裏的魚,雖然不停地遊動、穿梭,但是各自孤獨🩵、失語。”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作為現場的嘉賓和主持👩🏻✈️,他眼中余澤民的《紙魚缸》是靦腆作家的大膽、犀利、思辨🚧、勇猛作品🫅🏽💜。邱華棟認為🐚,《紙魚缸》這部作品本身像一個鏡子一樣映照出了匈牙利和中國,在20世紀那麽復雜的歷史裏📰,通過一個中國男人和一個匈牙利男人他們之間鏡子般的互相的映照🧑🏻🎄、交叉、敘述,像兩個藤蔓在旋轉🧑🚀,像兩條蛇在糾纏,這是歷史記憶對兩個人及其背後的家族歷史的捆綁,然後不斷頑強地上升。“雖然我不懂匈牙利語,但覺得有一種堅實的、思辯的質感在裏面,就把經驗和質性結合起來的那樣一個語言。”
現場主持、文學評論人、《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記者康慨非常認同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新媒體總編輯陳曉萍對《紙魚缸》的概括:這段歷史於我們是如此的熟悉,在我們不忍直視自己的歷史之際🕓💆🏽,他人的歷史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來路🪫。
醫學部副主任王維民🚦、醫學部前副主任李鷹等出席當晚見面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