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剛剛召開了院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議的意昂体育工學院又獲喜訊:93屆博士生院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員及其團隊的成果“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早在2016年6月,姜宗林研究員還獲得了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在國際航空大會頒發的2016年度地面試驗獎(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2016)💁🏽🙋🏽。這是該獎項設立41年以來首位中國學者站在領獎臺上🫙,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標誌著中國在航空航天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傑出成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在復現風洞團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之後,《科技日報》記者對姜宗林研究員進行了專訪並刊登了特寫報道⏩。我們特此轉載這篇報道,以饗讀者,也向在各自領域奮發拼搏👉🏻🏄🏼、贏得殊榮的工學人致以敬意📂。

姜宗林研究員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人物簡介:
姜宗林,1978年至1984年就讀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動力工程系,獲學士及碩士學位🤞🏻;1984年12月至1990年9月在北京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任工程師👩🏻✈️;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讀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獲博士學位;1993年7月至1994年2月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副教授🧱;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擔任日本東意昂体育學流體科學研究所激波研究中心副教授🛻;1999年9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姜宗林師承周培源先生,凝聚培育了我國高溫氣動科研團隊🧖♀️,領導創建了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國際激波學會副理事長、AIAA Associate Fellow、SSWR Fellow,AIAA燃燒與推進委員會委員👶🏻、國際期刊《Shock Waves》編委、國家兩個重大專項專家組專家𓀓、中國力學學會激波與激波管委員會主任。發表期刊論文179篇,被引用1100多次🧑🏼,國際會議大會邀請報告8次,是國內外高溫氣體動力學和激波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報道原文🩻:
高超巨龍 驚艷出世
——記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復現風洞團隊
宇宙萬物,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望著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陽👨🏻🚒,與時間賽跑的人類,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好消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性成果💅,JF12復現風洞去年開始已備受國際關註,成為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一顆耀眼的明星。
2016年6月15日(華盛頓時間2016年6月14日),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在國際航空大會(AVIATION 2016)上把2016年度的地面試驗獎(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2016)頒發給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這是該獎項設立41年以來首位中國學者站在領獎臺上,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這標誌著中國在航空航天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傑出成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當姜宗林接下這個榮譽證書的時刻🔤,獲獎照片通過微信瞬間傳遍了華人科學家的朋友圈。朋友圈裏洋溢著興奮,激動和驕傲🤾🏼,大家都知道美國航空航天地面試驗獎非常難拿,因為這不僅需要科學家的原創理論和發明技術,還需要科研團隊的辛勤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
多年來,姜宗林研究員和俞鴻儒院士合作,一直潛心致力於高溫氣動物理和高超聲速關鍵技術的研究,探索新世紀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途徑🤸🏿。隨著JF12復現風洞,這個被國際上稱為“高超巨龍”的先進超高速風洞的驚艷出世🏈,姜宗林這位JF12復現風洞科研團隊的領軍人物,一直工作在航空航天科技基礎學科前沿的氣動物理科學家出現在了更多人的視野裏。告8次,是國內外高溫氣體動力學和激波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不忘少年初心 誌存遠大理想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姜宗林研究員♠︎,帶著獲獎的喜悅🐻❄️,他分享了復現風洞團隊研發JF12復現風洞波瀾壯闊的一段歷程。
和生於50、60年代的兩代人一樣⏩,姜宗林是看著《閃閃的紅星》長大的,他有一種英雄情結;他尤其喜歡讀《十萬個為什麽》🦢,崇拜科學探索人物。文化大革命以後,國家恢復了高考。1978年👏🏿,姜宗林追隨父輩的足跡,走進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這裏曾經是“哈軍工”的海軍系,科技強軍夢想的起源地。在這裏他度過了7年的學習生活,海軍系大樓房檐上的艦艇和空軍系大樓房檐上的飛機在他心中永遠保留著揮之不去的牽掛。
此後,姜宗林到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科學家周培源先生,選擇研究激波模擬的數值理論🍛,希望將來探索激波誘導的可壓縮湍流問題🎷🏇🏽。在意昂体育他學到了“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科研方法🧎🏻♀️,他感嘆⏸,這讓他受益終身。
1994年,應日本東意昂体育學高山教授邀請,姜宗林到日本東意昂体育學流體科學研究所任教,他開始從事激波動力學方面的研究。“高山教授是國際激波管技術專家,曾經師從多倫多大學世界著名的I.I.Glass 教授。高山教授提倡一種‘牛頭雞尾’的研究理念,就是要像牛一樣去吞吃新東西👩🏽🍳📨,留給雞群尾隨去撿未盡物🦦💪🏻。”姜宗林至今記憶猶新。
1999年底,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俞鴻儒院士通過“百人計劃”引進姜宗林回國👱🏽♀️,加入到錢學森和郭永懷創立的研究團隊🚶🕞,從事高溫氣體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作為俞鴻儒的接班人,十幾年的身傳言教他深感受益良多。談到俞鴻儒⛹🏽,姜宗林帶有一種敬仰和欽佩的神態🫨。“俞先生是錢學森所長的首批研究生,也是唯一的一批。由於錢先生工作繁忙🌖,委托郭永懷先生代為指導。能有這樣兩位大師指導,俞先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了。”姜宗林說,“從俞先生身上,他學到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學科前沿’的科研精神⏺;也將‘踏踏實實💇🏽♀️,求實求是’的科研理念謹記於心。”
錢學森在1946年提出“Hypersonics”這個英語單詞,定義了一個嶄新的高超聲速研究領域🤤,由此發展出系統的高超聲速和高溫氣體氣體動力學🚣🏻♂️。
“1956年錢先生創建力學研究所初期,同時也布局了高超聲速相關的研究方向📷。考慮到基礎研究的需求,郭永懷先生安排俞鴻儒發展激波管技術♝,探索高超聲速的實驗方法⏺💇♂️。”姜宗林回憶說⚙️,“高超聲速飛行伴有的獨特的熱化學反應過程顛覆了傳統風洞實驗相似模擬準則,發展能夠復現飛行條件的風洞實驗技術是一個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兼備的課題。”
2003年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總結高超聲速發展五十年研究進展時指出🦹🏼♂️:能夠開展超燃沖壓發動機試驗的大尺度高超聲速風洞依然是世界難題。
“俞先生在六十年前接受郭先生的囑托,在那種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矢誌不移🦾,探索不息🐯🐒,經過40年的努力,提出了激波風洞爆轟驅動方法👮🏿,形成了不同歐美風洞理論的中國學派👩🏻🦽。在紀念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莊逢甘院士總結中國力學近十年的重大成果時,把爆轟驅動方法列為五大進展之一。”姜宗林說,“俞鴻儒的執著🏄🏻♀️、創新與奉獻的科研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高溫氣體動力學是一門前沿學科,也是新一代航空航天技術的氣動基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高溫氣體動力學專家Park 教授說過:高溫氣動就像一個天文學的“黑洞”,研究工作投入多📏,產出少👩👩👧👧,對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是一個挑戰🧙🏽♂️。但是🤱🏿,高溫氣動的研究進展能夠推動高超聲速技術的發展👳🏿♂️,而這種高新技術的成功對於國際社會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或者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
“像俞先生這樣😂,一個科學家應該把個人興趣和國家需求結合起來☞👩🏿💻,既可以推動氣體動力學的發展💂🏻,提高對物理現象的認知,也可以解決國家航空航天發展戰略的難題,提升先進空天飛行器的技術水平。這樣的研究工作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姜宗林說,“選擇研究方向和課題😷🧑🏻🎤,科研工作者就像登山運動員一樣,他們可以選擇登上許多無人攀登的山峰,創造許多首次紀錄,但是珠穆朗瑪峰才是真正登山運動員心中的唯一🕳。”
挑戰世界難題 鑄就國家輝煌
風洞是推動航空航天飛行器發展的國家重器🚢,一代風洞技術決定一代飛行器的研製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復現風洞技術是前所未有的技術🚍,因此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繼承俞先生的爆轟驅動方法,我們這個團隊從2000年就開始探索復現風洞理論與創新技術驗證。到了2006年➕,復現風洞的理論與關鍵技術逐漸成熟。所以📇,能夠在2008年獲得‘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支持🧑🏿🔧,並開始建設,是有堅實科研積累基礎的⏏️。”姜宗林說🥍。
2012年💼,JF12復現風洞通過國家項目驗收ℹ️,並投入使用,到今年完成系列的實驗研究。至此JF12復現團隊經過了16年的艱苦努力,正應驗了中國人常說的“十年磨一劍”的勵誌名言👨🔧👩🏿⚕️。如果再加上俞鴻儒先生四十年的科研積累,就可以想象為了這樣一個創新工程,他們一定經歷了九九八十一個磨難✝️。
彼時,從國際高超聲速風洞技術發展來看🍍,JF12復現風洞必須要突破三大技術瓶頸👩✈️:風洞驅動功率小、實驗時間短✢、測量精度低😂。而六十年的國際研究經歷表明🧝🏿♀️,這每一個問題都是“卡脖子”的事,十分棘手👨🏽。
大功率驅動技術的困難之處在於動力能源♐️。一架高性能的飛行器需要配上一個強勁的發動機,否則飛行速度總是上不去🧑🏿🧑🏻🍳。JF12復現風洞就是要在地面上創造一股具有高超聲速飛行速度的實驗氣流,並且氣流柱的直徑尺度要達到滿足實際尺寸飛行器實驗的需求🧜♂️🤚。
“如果應用2.5米直徑的噴管🧑🏻🦽,開展9倍聲速的實驗🧠,JF12復現風洞的功率需求比葛洲壩水電站的總功率還要大!”姜宗林說😍,“我們選擇采用中國獨創的爆轟驅動方法,發明了大功率激波風洞爆轟驅動技術,利用化學能替代機械能🙍🏻,變革了國際主流機械壓縮模式,驅動性能得到量級的提升🤾🏿♀️。”
由爆轟驅動方法到超大功率驅動技術發展也是一個極有挑戰性的課題☎,就像從幾百噸艦艇的製造到幾萬噸航母的研製一樣,需要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支撐。
姜宗林說:“我們提出多級放大直接起爆方法和臨界膜片成型技術實現了大型爆轟驅動器的工程化🥑,解決了可燃氣體起爆、高品質氣源生成📰、爆轟過程控製和實驗安全保障等難題,實現了風洞驅動能力的可控與可調👨🏽🚒✦。”
保證復現風洞的實驗能力💁🏻,需要解決的第二個難題是實驗時間短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的風洞實驗🦒,就好比一個宴會剛剛開始👨🏻🦯,突然停電了⛔️🚥,大家沒有吃飽!也就是說實驗沒有完成,得不到好的實驗結果。
激波風洞最具有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潛力🧑🏻🌾,但有效實驗時間極短♎️。國際最大的自由活塞驅動激波風洞(日本宇航實驗室的HIEST)有效實驗時間僅為2—3ms🫵🏿;最先進的加熱輕氣體驅動激波風洞(美國的大能量國家激波風洞LENS II)有效實驗時間也只有30ms🦂。而錢學森曾指出,超聲速燃燒研究需要100ms的有效實驗時間🎻。
姜宗林說🧑🏽🍼:“我們通過復雜波系傳播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研究,提出了長實驗時間激波風洞理論。理論包括:爆轟驅動激波風洞縫合運行方法,突破了限製實驗時間的主要瓶頸;真空系統起動激波反射幹擾控製,通過巧妙設計真空罐的形狀起到耗散起動激波🌑,推遲其反射幹擾的作用;激波/邊界層幹涉試驗氣體汙染抑製技術,通過特殊結構設計延遲驅動氣體汙染實驗氣流,使得有效實驗時間提高60%。”
延長激波風洞的實驗時間能夠大大擴展風洞的實驗能力👨🏻🦲,一直是國際前沿課題。復現風洞團隊提出的長實驗時間激波風洞技術使得JF12復現風洞有效實驗時間達到130ms❄️,比日本的HIEST提升了一個量級🧾,比美國的LENS II提高4倍。2015年,LENSII 風洞也開展了延長實驗時間的改造,取得了重要進展。
激波風洞測量精度低的瓶頸在於實驗時間短和極端條件下的測量環境𓀜。相對於常規高超聲速風洞的最高總溫1000K左右,JF12復現風洞實驗氣流總溫高達3500K。這樣高溫的極端環境🧖🏼⌚️,遠遠高於煉鋼爐的溫度👩🏼🚀。在風洞的大沖擊、強沖刷和高熱流等因素的幹擾下,使得復現風洞測量技術面臨極大挑戰。
“我們團隊提出了高頻響🌷👋🏽、大量程測力系統一體化設計方法,解決了整個測力系統與風洞特性的匹配問題𓀀,研製的高精度測力天平使得測力精度提高一個量級;提出多基頻幹擾信號的波系適配分離技術,能夠精確分離出各個基頻分量的不同幹擾,實現了實驗數據的高精度處理;提出的高精度熱電偶技術,時間分辨率達到1毫秒(傳統的2—4毫秒),測量精度提高一倍👩🏻🔧,並可重復使用。”姜宗林說🧑🏽🌾👧🏻,“復現風洞高精度測量技術的發展👩🏻🦲🔟,使得JF12復現風洞如虎添翼,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關鍵技術突破,航天部門型號研發和學科前沿問題探索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獲得了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為世界之最,被國際同行稱為“高超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榮獲了2016年度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大獎。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的頒獎公告指出🏋🏻♀️:“Jiang’s work has advanced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large-scale hypersonic test facilities. Jiang’s design uses no moving parts and generates a longer test-duration and a higher energy flow than more traditionally designed tunnels.”(姜的成果創立了大型高超聲速試驗裝備的新高度……姜的設計沒有移動部件,能比傳統風洞產生實驗時間更長,能量更高的實驗氣流)。
業內人知曉,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起步晚,近幾年的一些重大進展常常遭到一些西方媒體的非議。說起JF12復現風洞獲得這個世界頂級獎項,還是有一段趣事🕐。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獎是世界範圍海選的𓀀,有專家推薦,專門的委員會考評,被推薦人是不參與的🧑🍦。當初得知姜宗林被提名為候選人時,俞鴻儒就對姜宗林說:“能被提名已經很好了☦️,說明我們有了和別人拼比的實力了;至於能不能拿獎,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了!美國航空航天技術世界領先,可能不會輕易認可我們是世界領先的。”所以,當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發來賀信時🙋🏼,姜宗林喜出望外,異常地興奮🖼,俞鴻儒也非常地激動。
實際上,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一直非常關註JF12復現風洞團隊的研究進展🏔。它旗下有一本綜合性的期刊雜誌《美國宇航》(Aerospace America),每年11月份都要做一個航空航天不同研究領域的國際進展綜述報告。在2008年和2015年,他們已經對中科院力學所的爆轟驅動方法🧰、長實驗時間激波風洞理論和高精度測量技術等進行了跟蹤報道。此外,姜宗林在2014年被邀請在AIAA SciTech 2014會議上做大會邀請報告,首次系統闡述了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的理論與技術👩🏿⚕️。2015年AIAA授予姜宗林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士榮譽。

姜宗林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學會2016年度地面試驗獎
關於獲獎🏃➡️,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專門撰文如是說🙍🏽♂️👩🏿💼:“姜宗林現為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特此對姜宗林研究員榮獲AIAA地面試驗大獎表示熱烈祝賀!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國際性學術機構,每年舉辦著學術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代表數量最多的系列國際學術會議💑。AIAA地面試驗獎項的設立旨在表彰國際航空航天領域中地面試驗方面取得傑出技術成就的科學家🪪⏱,是一國際性的航空航天大獎🧞♀️。JF12復現風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也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復現風洞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困擾高超聲速實驗60年的世界難題🚝,實現了風洞實驗狀態從流動‘模擬’到‘復現’的跨越👩🦲👎🏼,引領了國際先進風洞試驗技術的發展。……JF12復現風洞成為張涵信榮譽理事長倡導的‘創新理論🦿,成功實踐,中國製造👩🏽⚕️🛕,世界領先’的空氣動力創新發展的典範。成就了我國獨立自主研究先進空氣動力學設備的先例,這是我國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驕傲,是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的榮譽。”
成功來自團隊 奉獻源於理想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根本動力🍏,建立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是保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高溫氣體動力學領域持續發展的基石。姜宗林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在培養人才🧛🏿、凝聚團隊方面🎑,他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JF12復現風洞團隊在中國科學院的體製下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由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三個課題組組成。俞鴻儒院士指定我來擔任隊長,自己擔任學術指導👳🏿♂️。”姜宗林說💆🏼,“高溫氣動復現風洞團隊由近20個科研人員組成🎮,是一個典型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團隊🤷🏽♂️。老一代的科學家是錢學森和郭永懷先生建立的科研團隊的成員;中年一代是文化大革命後我國培養的科研人員🔋;而年輕科研人員則是70後和80後的青年學者👩👦👦,比例達到45%🧑🏻🍳。”
“能夠形成這樣的團隊,得益於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激波領域十幾年來的磨煉與培育。”說起這個團隊,姜宗林帶有一種自豪的表情🤷🏼,“這個團隊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是從俞鴻儒院士那裏傳承的科研理念🔐,這就是心系國家需求,挑戰世界難題👉🏿。”
所以,在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的支持下🧖🏽♂️,他們能夠凝聚在一起⛑,踏踏實實,無私奉獻。多年來,團隊踐行著一個一致的科研作風——求實求是,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問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偽和浮躁。
“我們團隊有一個獨特的科研方式👩👩👧👦🤦🏿♂️,就是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俞先生經常告誡大家:‘只有創新才有突破🚿🥄,否則只有跟在別人後面,永遠不可能超越’。所以,我常常告訴我們團隊的年輕人,一定要敢想敢幹,勇於探索🧑🏿🌾🖤,不怕失敗🤷🏼♀️。創新工作中的成就是你們的,出了問題的責任由我來負。”姜宗林說。
厚積薄發、敢為人先——成為這支隊伍的成長和壯大貼切的“形容詞”。“創新性探索研究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十個主意有一兩個成功就不錯了📨,我們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就是這個意思🙋🏽🙄。JF12復現風洞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團隊的成功在於多年遵守的創新理念🌴、嚴謹作風和奉獻精神。這是最核心的東西,是一種科研文化。”姜宗林說🉐。
在復現風洞團隊的研製工作中,從復現風洞理論🚡,到以九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再到風洞設計👔,這是一個“跨界”的研究過程!團隊成員既是科學家🦸🏿♂️,又是工程師👨🏽🔧。一套設備🧑🏽🍳,幾千張圖紙,有多少疑難,就有多少討論與質疑🧘🏻。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做到了一次安裝到位,一次調試成功👼🏽🎺。
“在風洞安裝期間🩴,實驗室新園區初建👨🏿🔬,還不具備基本的生活條件。但是,我們團隊👰🏿♂️,夏抗高溫👋🏻,冬冒嚴寒,依靠一日三頓盒飯支撐😳👳🏼♀️,按時完成了國家的科研計劃🧑。”姜宗林說,“我們常常自嘲是‘盒飯’支撐了JF12復現風洞的建設,實際上力量的源泉是團隊對國家需求的責任和科技強國的理念。”
一支科研團隊 不停歇在路上
目前👩🏽🏫🙆🏼♂️,JF12復現風洞團隊主要承擔著高超聲速和高溫氣體動力學領域多個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項目背景都是針對未來人類實現“兩個小時內全球旅行”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開展的👩🏿🏫。這包括飛行試驗/地面實驗數據相關性理論、飛行器氣動力/熱特性、新型氣動熱管理概念🤾🏻、飛行器/發動機一體化實驗技術和新型高效推進方法探索等。
“在這些研究工作中👩🏽🦱,我們強調中科院研究工作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能夠對國家重大工程技術的發展起一個引領🔈👩🏽⚖️、推動和支撐作用。在國家科研團隊的序列裏,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瞻性研究就像大部隊行動前偵察兵和掃雷隊的工作一樣重要🤱🏽。”姜宗林說😥🪈。
姜宗林說的項目都是具有探索性的前沿課題,而創新是達到這些課題目標的唯一途徑☯️。二十世紀中葉👉🏻,錢學森在參加學術會時提出一個論點,未來借助於火箭,從美國東部到西部可以在20分鐘內到達🤨,曾經引起轟動,《紐約時報》為此做了半個版面的報道。從1903年懷特兄弟的首次有動力飛行,一百年來🏂,人類先後步入了亞聲速時代、超聲速時代⭐️。
“高超聲速飛行應該是必然的👌,但是真正高超聲速時代何時才能到來,直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確認👩🏿🚀👨🏽🦰。這是一個世界夢,也是一個中國夢🙆🏼,我們會一直為這個夢想而努力前行。”姜宗林說。
高超聲速復現風洞技術是對於目前世界風洞實驗技術的一種跨越,具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宇航技術發展需求的提升,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們必須在應用中深入認識復現風洞的理論和技術,實現進一步的完善和在工程部門的推廣,以便對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JF12復現風洞可以復現高度25—50公裏、馬赫數5—9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下一步我們將會把該技術作進一步的提升,發展能夠復現高度40—80公裏、馬赫數10—20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風洞試驗技術🌙,屆時我國將成為唯一具備覆蓋馬赫數5—20範圍空天飛行走廊的復現實驗能力的國家。”姜宗林說,如果團隊完成了這樣一個目標,對於高超聲速技術發展和高溫氣體動力學基礎研究的意義將是深遠的💆🏼♂️。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JF12復現風洞團隊更像一個科研領域的登山隊,自覺地背負著國家前沿探索的任務。他們輕輕翻過新的一頁,又默默前進在走向另一個高峰的路上。帶著這樣的初心和動力,不久的未來,他們或將迎來更大的成就🧚🏿♂️,成就他們心中的夢想👨🏼🦳。
原文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1/10/content_359517.htm?div=-1
(媒體來源:工學院 文:科技日報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