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朱光潛🎲:談讀書

時間:2016-06-03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𓀊,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比方中國書裏,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在外國書裏,我最歡喜濟慈💂🏻‍♀️👩‍👩‍👧‍👦、雪萊、柯爾律治☸️、白朗寧諸人的詩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的《浮士德》🧗🏻‍♂️💘,易蔔生的戲劇集,屠格涅夫的《處女地》和《父與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僅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𓀗。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裏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𓀛,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𓀓,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𓀏,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2️⃣,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鉆牛角🆚,愈鉆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這種讀法有如打遊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誌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裏看一章🔓🏇,那裏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采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註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註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人心裏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裏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裏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裏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裏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裏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采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

節選:《朱光潛談讀書》
作者🤾🏼‍♂️:朱光潛

上一條🤷🏽‍♀️:朱光潛:談休息

下一條🧑🏼‍✈️🅾️:朱光潛:人生如戲,導演是自己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𓀀: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