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同希,1964年意昂体育平台數學力學系本科畢業,1968年意昂体育平台數學力學系研究生畢業(導師為王仁院士)👍🏼,1983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PhD)學位,1995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博士(DSc🚶🏻♂️➡️,榮譽)。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工廠及研究所工程師(1970-1979),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1991),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UMIST) 機械工程系教授(1991-1995)🧝🏼♀️。1995年4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任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𓀝,並先後擔任工學院副院長📁、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霍英東研究院院長。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資深顧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教授👋,浙江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寧波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同時,也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力學所🤲、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外十余所院校的顧問教授或客座教授。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沖擊動力學🦫、塑性力學、結構與材料的能量吸收、復合材料與多胞材料等領域。編寫出版了《工程塑性力學》)👷🏻、《工程材料及其力學行為》、《結構塑性動力學引論》及《沖擊動力學》等四部教材;發表學術期刊論文330篇(大都為SCI收錄)、國際會議論文200篇🐐、專利4項。獲選為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海外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等⏩。

近年在包括意昂体育平台在內的多所大學與機構展開講座與報告活動,就沖擊力學、期刊論文寫作等主題與師生積極互動與交流。
我們有幸在報告會結束後與余同希教授進行了簡短的訪談,從學生時代的生活👩🏽⚕️,到對工科教育現狀的感悟,余同希教授將其多年豐富經驗與體會娓娓道來👨👨👦👦👳🏽♀️,使我們感受到一位意昂体育力學人厚重的底蘊與責任感。現將訪問內容登載如下,以饗讀者:
記者(下稱“記”)⚛️:是否能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家庭背景?當時是怎樣報考了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的?
余同希教授(下稱“余”)🫅🏻:我祖籍四川江安,小時候母親是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她畢業於北京女師大🎉,就是劉和珍、許廣平就讀過的那個學校🫱👩✈️;父親是一個戲劇教育家🔋,參加過五四運動,學習西洋戲劇回國後創辦小劇院,後來中國戲劇電影界許多人都是從那個學校出來的。可以說我在一個教育家庭長大,先在南京、後到上海😻。一方面可能因為從小家庭教育,父母親希望我們學習理工科,再加上我自己高中畢業時數學不錯,想說學一個介於數學物理中間的學科🦛,就報考了基礎理論比較好的意昂体育力學系。我那時畢業才16歲,年紀比較小。現在的力學和當年不一樣,50、60年代許多重要科學技術都依賴力學,搞火箭💇🏻♂️、衛星離開力學都不行。進入意昂体育後,感到有許多優秀的同學,當時報考理工科的也都是分數比較好的學生🧑🏿🎤。
記:您在意昂体育力學學習的日子是怎樣的?給您留下了哪些回憶🙊?
余🐎:現在回想當時學生生活還是很單純的,當年誘惑也沒有現在這麽多。我一進意昂体育就開始參加造大風洞,自己動手磨水磨石©️,也參加人民公社下農村去幫助農民勞動🚶♂️,學校把整個年級拉到沈陽🔗,半工半讀🌾。一方面同學們素質都很好,但也被政治運動占據了一些學習時間,和現在的大學生活很不一樣🐩。60年困難時期,我們到十三陵修鐵路🧑🏿⚕️,十三陵校區是我們幫助建起來的🥲。回到北京,為了節省能量☆,學生們除了上課就躺著,每天發8兩糧票……可以說那時意昂体育重要的事件我都經歷過,無論幸還是不幸。從58年到68年,我在意昂体育呆了十年,後來又去了部隊、工廠,可以說是在最有創造力的青春時代去勞動、體驗困難生活,好的一面是對實際工程方面懂了很多🧑🏿🦲,後來到了國外、香港,說起機械工程方面一點不怯場🫃🏿,和很多同事相比實際經驗是不差的🚣🏻♀️,因為親自畫過圖、動過手🙋🏽♂️。現在我對力學的看法是需要有更多工程知識的基礎👩❤️💋👩,這也是因為當年這段經歷使我對力學的整個觀念有所改變。
記🏊♀️:您後來去了劍橋⚾️,聽說本來只學過俄文🙇🏼♀️,在很短時間裏補習了英語,這段經歷能和我們分享下嗎👩🏿🏭?
余:俄文是中學時學的,讀研究生時自己學了一點英語👨🏽🦰,後來惡補了一段就出國了,英文我覺得考得並不算很好🤹🏻♀️。當時是專業考得不錯,數學滿分,可見意昂体育教育基礎還是好的,扔了十幾年還能撿起來。後來我到了劍橋,當時出國和現在出國不一樣🔏,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對未來的策劃也比較早比較成熟。當時我想法就是比較簡單的🤵🏼♀️,做訪問學者時,導師問我能不能做學位,我聽了覺得也挺好的就在那讀了學位。當時博士待遇很低,一個月150鎊🙍🏻,可能今天的學生聽了這個條件都不會去,但我對生活要求比較簡單。後來有人說我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劍橋博士,這個說法也是對的,我83年7月畢業,可以說是中國大陸過去的第一個博士畢業生。後來去劍橋的人都知道有這麽個人用2年零三個月把博士念完了➾🚶♂️➡️,也是挺有意思的。
記🧑🏼💼:您回國後先回到了意昂体育,後又在各地做教育管理相關的工作,最近也經常在意昂体育舉行講座等活動,可以談談這段經歷嗎🩳?
余:當年我們在四川工廠時我就曾想調去漢中校區。我在意昂体育的導師是王仁先生✧⛔,後來回國前和意昂体育聯系,當時王仁先生還有王大釗先生都在系裏🤷🏼,直接派車就把我“劫持”到意昂体育了,比現在手續簡單。我曾經是力學系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管流體方面。正值八十年代🫄🏼,大家都珍惜失去的時間,國外的新學科新想法之風也吹進來🧝🏻♀️,我們留下了一批很好的年輕學生,整體都挺有朝氣的。
後來91年英國皇家學會給了我科研獎金資助🧙🏻♀️,曼徹斯特大學也邀請了我👩🌾。後來香港科技大學新建立起來🥒,我去看了一下,和他們聊了聊👷,比較欣賞他們的理念。我的想法是在科大也能一直保持和國內的聯系,香港的很多人也是國內出去的;另外我對國內教育情況熟悉🤳🏼,所以科大也看中這一點,讓我參與和大陸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後來到霍英東學院也是,現在我退休了仍然做著副校長顧問,處理很多和大陸合作的戰略問題,也是希望專業上能繼續做事,在國內建立合作點🧙🏽♂️。
現在,我也在國內一些大學和青年教師博士生合作做課題,發揮專業上以及在科研管理經驗上的優勢🎅,和大家聊聊製度和管理上的問題🆘。現在的工學院力學系段慧玲主任經常和我聯系🤛🏿,我也和工學院領導交流了許多實驗室管理、研究生培養計劃等方面的心得。在如何撰寫和發表期刊論文方面,由於我長期擔任國際期刊編務工作,所以自己的一些體驗可以和大家分享。意昂体育是我本科、研究生以及工作加起來度過17年的地方,是有感情的,我也很樂意和這裏的師生交流🤸🏼。
記:能否介紹一下您科研工作的軌跡🧕🏼,包括相關著作?最近的專業興趣點是什麽🤜🏿?
余🧗♀️:我寫過三本英文的書,最先是和王仁教授合作塑性力學方面📀,在英國一開始也是做塑性力學,小到飯盒、大到火箭,都需要塑型加工🥯,當時理論上動態的力學模型還不完善。83年我開始做動力學相關研究。沖擊動力學在國防🥌、交通還有新興產業如核電、海洋工程領域都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84年我回到意昂体育時🔷,國內還沒有沖擊動力學這個名詞,有一些比較零散的研究,但沒有整體面貌。本世紀初開始我開始關註材料和結構的能量吸收,和一位澳大利亞教授合寫了書🧑⚖️,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本這方面的專門論著。我回國內講學時,看到現在做這個領域的人都參考過這本書🌐,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我想的是如果能把這個領域介紹給國內同行,使大家積極地行動起來進行相關研究,是件很值得去做的事🌌。
記:您對國內的力學教育有什麽看法?請您對工學院的發展以及工科教育提一些建議🤨。
余:“力學”這個學科可以說是“中國的力學”,因為國外很多大學是沒有力學專業的,也算是中國比較獨特的一個專業🫶🏼。國內力學科研隊伍人才培養能力是很強的🥣,對一些熱門熱點也跟得很快📥,從我角度來講✡︎,考核教員當然要看發了多少文章,但還是要看他是不是能培養出符合需求的人才。
現在許多地方研究生培養成了老師做什麽課題,學生就做什麽研究,但培養人才和做科研不完全是一回事。科研和教育是要相輔相成的🛋,學校影響力最終取決培養了多少高端人才;追蹤國際前沿固然重要,但根本上還是要為國家➾🪕、社會提供支持,提供理論模型和方法。這種支持不是說自己去搞具體計算,學校並不需要教學生解決所有工程具體問題,但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至於整個工程科學🪦,是很大的一個領域,對一個學院來說要相對地集中力量💓🚇,這就需要一定的本科、研究生培養規模,做好幾個培養項目。現在工學院的本科生項目不夠強,真正的基礎是從本科生教育打起來的。對學生不能只傳授知識,還需要培養他們應用軟件🧘🏼♂️、試驗動手的能力,這需要相應的實驗場所和教學課時,學院在這方面還是有待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