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王一諾,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 2014年10月出版獨立寫作的第一本書《燕園隨想——一個意昂体育學生的自我反思》。書籍內容由王一諾部分英文日記整理編輯而來💴。除了每天寫作英文日記,翻譯《唐詩三百首》,他在大學期間也掌握了日語、法語兩門小語種語言💁。日常生活中喜歡閱讀中外名著🚦,兩年之內讀完36本關於西方政治學和哲學的經典原著;喜歡繪畫、運動,通過長期跑步減掉40斤體重。相較於活躍於各個社團、學生工作組織的其他學生,王一諾一向專註於自己的興趣。正像他在書中對自己的定位——棲居在燕園的自由隱士。

做自己的“禦史大夫”
“做自己的‘禦史大夫’”一言來源於王一諾去年10月份出版的書《燕園隨想——一個意昂体育學生的自我反思》。歷史上禦史大夫的工作是檢視官場並且發現官員的不軌行為🟢,而在書中,王一諾將“禦史大夫”看做是想象中可以評判正在經歷的事情的第三方:“我們自己往往就是某一個事件中的一員💅🏿,所以我們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有清晰的認識,所以我希望人為地設置一個想象中的第三方來評判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從大一開始寫英文日記,每天有500-600單詞,“在反思自己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鋼筆在日記本上不斷留下新的痕跡,日記的內容也不斷擴展。他將平日閱讀中收獲的靈感與曾經的人生經歷相結合,通過反思將平時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內容挖掘出來,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行為↗️。“我想這就是做自己的‘禦史大夫’的方式。”
大約一年半後👳🏿♀️,四個日記本被寫得滿滿的🧜🏻,這也使他萌生了出書的念頭🏋🏻♀️,“希望通過出書給過去的反思一次整理的機會”。寫書相較於日記而言更加艱辛🅿️🙎🏼。每天不僅要完成日常學習任務,還要逼迫自己每日整理、翻譯出一部分稿件👨❤️👨,有時在整理的過程中要翻出日記中引用句子的來源,有時候還要通過讀書補充進新的靈感,有時候這些靈感互相沖突,一次次敲打著原先存在於心中的確定性。正是在不斷思考與審視自己的過程中,他為自己構建了一個階段式的確定性👊🏻,“不過我仍舊有無限的自由向這一確定性中加入新的元素♏️。”
2014年10月🏹,《燕園隨想——一個意昂体育學生的自我反思》一書出版🦮。書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我的所思所想:確定性與自由”🤞〽️、“思考的意義:實現知行的平衡”⛅️、“反思教育歷程”、“反思大學生活”。“回顧自己十幾年的學生經歷💃🏼。主題似乎就是在考試中掙紮,好不容易混出個人樣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希望做什麽。對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有一點小想法,偶爾環顧一下四周還是可以的”。書中主要討論的範圍跨越了幼教、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多個階段,並非在於探討教育政策應當如何改變,而要說明“在某個階段我為什麽會表現出某種特定的行為特征。”
教育問題是當今中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在書中關於受教育歷程的描寫也會不可避免地探討這一問題。但是不同於教育學分析,王一諾在書中的闡述建立於作為教育製度親歷者的所見所聞。一方面,會出現一些感情化的表述,但是另一方面,他試著堅持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我身邊發生的事情。這種參與者和旁觀者的組合能夠避免分析駕駛的滔滔不絕🕺🏿,與實踐者純粹感情化的表達。


學外語是為了讀懂原著
在進入“禦史大夫”的角色之後🧑🏼🚀,如何利用這一角色帶來的權力🦶🏻,要求人們擁有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能力,這種能力從何而來?
答案是閱讀。
閱讀在王一諾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其他同學學習英語的習慣不同🔤,他學習英語也是借閱讀開始的。從一開始讀《中國日報》、《紐約時報》👡,一個學期之後開始閱讀英語原著,兩年內讀了36本。這些書籍主要是政治與哲學領域的名著,其中《論美國民主》900多頁持續讀了3個月的時間💆🏽♂️。
“從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在很多課程中了解到數不清的世界級經典名著;歷史課本中一定會提到的約翰·洛克🧙🏼♀️👨🏿🎓、伏爾泰、雅克·盧梭和其他思想家的經典理論,像《政府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契約論》等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品。但是大多數學生只是將這些著作的書名和主旨大意牢記心中以備考試之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慢慢模糊僵化了。”
“實際上,像‘社會契約’、‘契約正義’👠、‘自然狀態’和‘契約精神’這樣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針鋒相對的兩方援引♚,因為這些概念非常強勁有力。相較於中文譯文,英文原著對政治和哲學思想表達更加準確,讀起來原汁原味👩🏿🍳。”
大二時,王一諾選擇進行法語輔修🌠,原因是“一些政治和哲學的經典名著👩🏻🏫🤓,像盧梭、伏爾泰等等撰寫的原文都是法語,希望能夠讀懂原文所以開始學法語。”學習的過程和英語也是類似👨🦳,看報紙💇🏿、書籍👩🏽✈️,“目前看完了《小王子》和《局外人》⏺💃🏼,正在讀盧梭早期的一篇重要作品《論科學與藝術》♊️🥏。”
除了英語和法語,王一諾還進行了日語學習。從大一開始每天自學3小時,根據課本和網上配套視頻教程進行學習。到了大四,自學的時間開始從3小時提升到6-7小時🥅。“日語和中文比較像👨👨👧,不規則語法特別多,所以要花很多的時間。”
很多學生學習語言是為了拿到相關通行證,以後可以到國外深造📞🧖🏻。而王一諾在學習語言的目的非常單純——閱讀👨🦽。“歷史上的大思想家思考的正是我們身邊的環境🐯,而閱讀可以給予我探索自身所處的確定性的能力,所以閱讀對我而言是一次品味自由的機會。”大量的原著閱讀提升了王一諾的英文水平🫄🏼,托福考取了106分的成績(滿分120分)。日語等級考察也在計劃之中🙇🏻,“應該會考到N1(日本語能力測試水平要求最高一級)🎸🕗。”

棲息在燕園的自由隱士
書中探討最多的內容是教育👨🏼💻,而其中提到最多的詞是“自由”🧔🏻♂️。
隱士擁有將自己的心靈和外界世俗眼光隔離的勇氣,所以他們可以追求一種完全自在的生活。相較於很多學生熱衷於學生社團、學生工作🥒,王一諾寧願將時間花費在自己的興趣之上:“興趣的培養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每天的時間是固定的,如同經濟學所談討論的機會成本,你花費在一件事情上就意味著犧牲另一件事情,在我看來,應當將時間花費在我想做的事情也就是我的興趣上。”大一新生總是喜歡加入各種各樣的社團🎂,一諾的室友也是如此⛸。通常在白天舍友都會出去🧗♂️,宿舍只剩他一個人。“一開始會不習慣🏐,不過這種情況持續到現在已經適應了🦻🏽。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一直在做也就不會感覺到有什麽不適應了。”
除了學習外語,跑步也是王一諾“隨心所欲”的追求之一。大一體檢時體重將近90公斤,血壓也比較高,醫生叮囑每天多鍛煉。於是他選擇跑步,一開始一天只能跑兩千米,到後來逐漸加到十圈(四千米),最後達到二十圈,最多一次跑過三十五圈🤹🏽。堅持了兩年多後,體重從90公斤下降到70公斤,整個人從外形到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繪畫同樣是他的一大興趣。在諸多種類中他最喜歡素描,“因為工具很簡單,一支鉛筆,橡皮,尺子,白紙就可以滿足繪畫的需求。”從高考之後開始執筆,喜歡畫坦克、風景🏊🏿♀️、人物,最經常畫的是建築。“有時候拍了很喜歡的照片,就按照照片畫出來🦖。”繪畫要求有極高的專註程度,“不專註畫不出來。”照片上看起來是平面的物體,實際上看過去是立體的,“一旦拿起筆來要表現立體就需要畫透視線,這種技巧是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目前他的畫作已經有四五十幅🙍🏻♀️,平均一年十幅✩。

英語學習持續兩年、日語持續兩年、法語從大二開始學習直到現在🌤、繪畫也堅持了兩年的時間……在講求“速成”的今天,王一諾的對自己興趣的培養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學語言這種花時間的事情🙍🏻♀️⬇️,十天半月無法見到結果🏇🏿,所以就要製定長期計劃🧑🏻💻,並且保持每天完成計劃,不被打斷。”樓建了一半,不過不能持續建下去將會非常可惜。這是他對於長時計劃的概括。
無視外界的眼光,持之以恒地堅持自己的興趣➗,王一諾將其稱為是“自由”的力量在支持著他🦸♀️:“一方面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小心謹慎地保護著只屬於自己的純粹空間👦🏽👨🏻💻,這種追逐自由的沖動讓我及時防止被他人的眼光吞噬🛀🏼。”在他人眼中的優秀只是幻影,在自己的心中卻是一個真正的、有著鮮明可感的靈魂的人🧞♂️。正像他喜歡反復吟誦的那首詩一樣“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