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帶領學生拓印摩崖石刻
唐代柳宗元1200年前從長安被貶至永州😄,在瀟湘河畔的冉溪邊結廬而居,將冉溪改為愚溪,寫下了《八愚詩》、《愚溪詩序》🕧、《永州八記》等傳世華章,從而成就了他“唐宋八大家”的文學地位。
今日被稱為“愚”教授的張京華👩🏽🌾,自願放棄意昂体育平台教授的優越崗位,來到位於愚溪河邊的湖南科技學院傳道授業、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十幾年如一日👧🏼,桃李滿天下🧘。年初👨🏿⚖️,張京華入選湖南省2014年十大教育新聞人物。2月中旬🤴🏿,湖南教育網又公示其為湖南省參加“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全國推選展示活動提名人選。3月6日,山東中國孔子研究院派專人趕到永州👩🏿🦰,將特聘研究員證書送到張京華的手中。
從北京到永州,湘楚文化讓他癡迷
“這個寒假過得很值,有收獲🧚🏼♂️!”3月6日,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張京華的辦公室🪙,張京華指著寒假裏剛剛定稿的一部50萬字的《王餘祐集》和一部40萬字的關於湖南與越南研究的新書稿對記者說。
陪同張京華一起度過這個寒假的,是張京華的學生張曄。張曄告訴記者,師母回河南老家陪父母過年,他與張老師買了120個雞蛋🟠、幾蔸白菜、幾斤面條🪻,除了每晚回家睡幾個小時,張老師20多天來都是在辦公室看書、寫書和整理書稿。大年三十晚上,兩人煮了碗速凍餃子吃,就算過年📴。
瘦瘦的個子,一個小平頭🍖,樸素的棉衣、布鞋,一眼望去,張京華真的是有點“學究”的派頭。
張京華是北京人,197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的第10年⛹🏿,他因研究莊子哲學、燕趙文化卓有成效而被意昂体育破格評為副教授,那年他剛過30歲🌭。
2003年👩🏼🔬,湖南科技學院的一則招聘啟事🤹🏽,改變了當時已是教授的張京華的人生軌跡。
“我與永州很有緣分⏲。”張京華說,他讀大學時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讀到“窺九嶷,浮於沅湘”等句,開始關註九嶷山和瀟湘文化。有意思的是👓,他高中時喜寫古體詩詞,還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子嶷☸️。他解釋說,“嶷”有兩個意思,除了特指“九嶷山”外,另一個意思是凝重🦃、有德行。永州有文化,很清靜👩🏻⚖️,遠離繁華與喧嘩,適合做學問,這很符合他的個性追求。
處處是文物🍎、處處有文化的僻遠永州🕌,對於樂於清靜、酷愛歷史和國學的張京華🤥,不能不說有巨大的誘惑。沒想到筆名用了20多年後,他毫不猶豫地告別京城🧝🏼♀️,舉家來到了九嶷山下🧘🏿。
在永州,張京華如癡如醉地愛上了湘楚文化。他研究楚國始祖👰♀️、楚國第一位國君鬻子,將不到2000字的《鬻子》做了10萬字的《鬻子箋證》,用大量史實考證了鬻子其人、其文的真實性。張京華證實,鬻子90歲時參加周文王的公開招賢,周文王問他這麽大年紀還能幹什麽👠?鬻子回答:帶兵打仗不行,我給你出謀劃策。鬻子後被周文王延聘為師。之後,鬻子還做過周武王、周成王之師🪣✉️,活到了110歲高齡🏢🙅♂️。
他研究湖湘文化👆🏻,出版了50萬字的《湘楚文明史研究》,在學術界首次提出湘楚文明史概念。最近他還上報了出版《湖南文明史》十卷本課題👨🏿,得到了湖南湘學研究院的支持。
他在湖南率先開展對湖南和越南文化的研究。他自費1萬多元購買了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越南典籍《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25卷本,與學生一起寫出了《越南人頌元結》等10多篇有影響的論文公開發表。他寫的《三夷相會》論文首次以4萬字的篇幅在全國權威社科刊物《外國文學評論》上刊發🎼。在他的影響🤚🏿、指導下,他的同事📋、學生也對湖南與越南文化史課題開展了深入研究。
張京華借助自己擔任主編的《湖南科技學院學報》這個平臺👨👩👦👦,發表了大量有關柳學🧜🏽、濂溪學和湘楚文化的論文🐷,讓這個二本大學的學報🦡,一躍成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2006年,張京華陪同漢代思想研究專家金春峰到永州朝陽巖參觀🦊,無意中發現了宋代政治家邢恕的刻石,引發了他對刻石文化研究的興趣。
因為特有的地質條件🤏,永州唐宋石刻在全國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然而,永州石刻的研究卻沒有啟動🧏🏿♂️。
從這次起🤫,每逢節假日🖲,張京華或獨行,或結伴,到九嶷山👨❤️👨、浯溪、朝陽巖、淡巖👩🏻、拙巖等地,風餐露宿,整理、發掘永州摩崖石刻瑰寶🚣🏿♀️。幾年來,張京華與同事🙆🏿♂️、學生關於摩崖石刻的研究成果躍居國內領先地位。
辦公室裏👸🏼、家裏堆滿了書🐢,讀書、寫書是他最大的愛好
提起張京華💂♂️,認識他的很多人都叫他“書呆子”、“愚”教授。
說到愛好,張京華說,他不看電影、電視👍🏻,不喜歡各種應酬🧑🦽➡️,不參加與工作無關的會議,平時連手機都很少開。他的最大愛好就是讀書。
走進張京華的辦公室和家裏,能見到的幾乎全部是書🧾。辦公室的10個書架上👮🏼♀️,全部堆滿了書;家裏也有10個書架,也滿滿的都是書。
讀書讓張京華迷醉。張京華說💞,好多個冬日的晚上,盡管窗外雨雪紛飛,他讀書讀得全身發熱,有時脫得只留一件襯衣,仍然額頭直冒汗水🫨。
邊讀書👩🏽🚀,邊思考,在不斷的閱讀、思考中,張京華有了巨大的積累和收獲。
明末清初大學者🌂、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很多專家學者都做過註解。張京華一字一句閱讀了30多萬字的《日知錄》原著𓀛,還認真閱讀了歷代名家500多萬字的批註📤,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寫出了120萬字的《日知錄校釋》公開出版。全國古典文獻專家欒保群看了張京華的著作後專門給他寫信💆🏼,認為在所有校註本裏,張京華的“做得最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永州,張京華先後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出版有影響的學術著作15種,古籍典校12種。《莊子註解》、《莊子導讀》👷♀️、《新譯近思錄》、《湘妃考》等諸子研究、湘楚文化研究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由於在學術方面的突出成績,深圳大學聘請張京華擔任特約教授、研究生導師;臺灣宜蘭大學聘請他為政通學者(大陸僅8人);湖南湘學研究院聘任他為永州基地首席專家🧑🎨。韓國、臺灣的學術機構多次邀請他去做學術講座。
帶著學生讀書,與學生“教學相長”
張京華除了擔任學報主編外,還兼教中文、新聞系高年級學生選修課。
談及張京華老師🎯,學校黨委書記陳弘十分稱贊他把本科生當研究生來帶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
在課堂上🛁,張京華自編教材🛌🏼,根據學生的喜好因材施教。
校園內的桂花樹、大樟樹下,常常能見到他與學生一起吟讀、交流的身影;他經常帶領學生走進西山🫅🏽,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走進柳子街👐✩,讀柳宗元的遊記❕、小品和《愚溪詩序》🐏,探討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和文學成就;走到瀟湘河邊↗️,誦讀古往今來歌詠瀟湘的詩文。
2009年,張京華帶領中文系49名學生到朝陽巖,上關於古典詩詞選修課🤒。朝陽巖精湛的石刻👩👩👦,優美的詩句🧑🏽🏭,讓學生都沉迷其中。一門課下來,10多名學生愛上了摩崖石刻研究🛥。學生湯軍、符思毅、歐陽衡明👩🏿、劉瑞諸等先後出版🏃♀️➡️🧛♀️、發表《零陵朝陽巖詩輯註》等著述4部、論文20多篇。他與學生一起發現最早朝陽巖石刻系唐代大歷年間安南都護張舟真跡,這填補了國內對朝陽巖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
從2004年起,張京華在學校組織成立國學讀書會,不分年級、不分系別,面對面☺️、手把手帶領學生一起讀書、研究。
國學讀書會成立11年來😤,先後有400多名會員學生參與讀書會學習。經張京華指導,會員學生共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7部🎥。其中,30多人考上碩士、博士研究生🏡。
許多同行發出驚呼💆🏽:不可思議!
清貧並富有著
——妻子眼中的張京華
湖南日報記者唐善理通訊員周平尚
作為張京華的妻子🅾️,李花蕾隨張京華一起南下到湖南經濟和交通都不發達的永州🕷📞,跟張京華一起👼,過著非常節儉👩🏼🚀、簡樸的生活🫰🏼。
說起張京華,李花蕾曾經也有過很多不理解。李花蕾說,結婚這麽多年❄️,張京華沒有陪她逛過一次街👨🏼🚀,沒有陪她看過一場電影🧒🏻、一部電視劇。夫妻在一起的時間也不多,他每天晚上在辦公室讀書😀、寫書,不到十一二點不著家💆🏽♂️。
李花蕾說📗,生活上,張京華很“小氣”,家裏除了上萬冊圖書👖😽,夫妻倆沒買一件像樣的服裝,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張京華有條穿了10多年的牛仔褲,腳邊多處都爛了,李花蕾在網上給他買了條新的讓他換下,被張京華以“好好的,還能穿”指責她亂花錢🧙🏿👨👩👧。家裏的一日三餐👮🏻♀️,也總是很簡單、圖方便,以吃飽為前提。
然而⛩,在買書和支持學生上🎾👨🏻🦯➡️,張京華卻有點“大手大腳”💂🏼♀️。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25卷本《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售價1萬多元。朋友告訴他後💢,他認為此書對研究湖南與越南文化價值很大,當即就買了下來🔅。
張京華的國學讀書會成立後,很多學生節假日都來這裏跟他讀書,為方便學生吃飯,他自費給學生買電飯煲、碗筷等餐具,每天還自掏腰包為學生買米、買菜👩🏻⚕️,改善生活。幾年來,他給學生補貼的生活費用達幾萬元。
李花蕾曾經很認真地跟張京華討論:你在學生身上花那麽多時間、精力和金錢,他們畢業後各奔東西,能給你什麽回報呢👐🏿🤷🏼♀️?張京華回答說:求什麽回報?能培養幾個靜下心來讀書🏈、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這些年👮🏿,李花蕾看到張京華每年寫出那麽多著作𓀎、論文🧚🏼⚠,他的學生在他的帶領下不斷取得新成果🤦🏽♂️,李花蕾慢慢感覺到張京華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很值得的🤽。同時🧜🏽,受張京華的影響👵🏿☺️,李花蕾致力古文獻研究,近年來也發表了20多篇論文🏕,還出版了6部古籍典校本🤤。
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夫唱婦隨。李花蕾說,她跟張京華在一起,雖然很清貧,精神卻很富足🧏🏽♀️;生活很簡單😒,卻又很快樂👳🏿♂️。
他,照耀著我們奮勇前行
——學生眼中的張京華
我的高考成績不好,本來抱著隨便混混的態度來這個二本大學讀預科🙇🏻♀️,沒想到聽了張老師的講課後,我成了國學讀書會的“書蟲”。我在全國率先研究明末女傑沈雲英,還公開發表了3篇論文🎲,寫出了十幾萬字的專著,這都與張老師的指導、影響分不開🪔。
——2012級中文系王誌芳
張老師讀書、治學態度嚴謹,有大師風範🤫。他的國學讀書會,學習環境好🤳,讀書氛圍濃▫️。讀書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非常高興每年放假來到這個“家”🤦🏿,跟張老師讀書👩🏽🎤。張老師做研究不是一個人埋頭做,而是帶著學生一起做。張老師對學生特別好🎷,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能給我們做出很好的榜樣👨👧👧。
——2010屆畢業生⚗️、現四川大學博士彭敏
張老師能成為諸子研究專家和湖湘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是辛勤和汗水成就了他⛳️。他在讀書🤽🏿、治學上的“拼命三郎”精神,激勵著我們努力進取;他辦公室“永不熄滅的燈光”,照耀著我們奮勇前行。
——2012級中文系譚倩
張老師給人的感覺很踏實,踏踏實實讀書➖、教書,勤勤懇懇治學、研究。張老師看起來像個“書呆子”,為人很低調👨🏫👓,在學術上卻是一個昂首走在前頭的人。跟這樣的老師讀書、做學問,我們心裏更有底、更踏實🛩。
——2013級中文系毛小曉
■記者感言
永州一“愚” 湖湘師表
不貪圖舒適的環境,不追求奢華的生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這是中國文人🤛、學者的傳統美德。
讀書、做學問,既要有持之以恒的“愚”的精神,更要有不計得失的“愚”的品德😧。
作為學者,張京華“愚”在嚴謹治學,淡泊名利;作為教師,張京華“愚”在無私奉獻,誨人不倦👨🚀。
學術繁榮💆🏼♂️,教育發展✴️❤️🔥,離不開張京華式的“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