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一段歷史🧝🏿♂️,雖然短暫,卻令人難以忘懷。它為新中國建設儲備了大量高端人才🧘🏽♂️,它以不朽的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它就是西南聯大。
2014年11月21日晚👨🏻🍳,張曼菱接受了采訪,暢談有關西南聯大的故事。
◆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懷
上世紀80年代🕵🏿♀️,一部電影《青春祭》,讓還在意昂体育校園裏的張曼菱為大家所熟悉🪪。年輕時撰寫小說⛺️,為什麽後來開始研究西南聯大?“作為意昂体育學子和昆明人👨🏼🏭,我與西南聯大有著不解之緣。憑借著這緣分,我自然而然地走近了這段歷史🦠,走進了這個人群。”張曼菱說,她所珍視的不僅是聯大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對待歷史👩🏼🍳、對待知識分子的客觀與公正。歷史不是僅僅附於名人的花邊軼事,厚重的歷史亦不能輕易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歷史的重量,前輩的精神,不可辜負。
1998年,張曼菱回到家鄉雲南,開始尋訪西南聯大學人👱🏽。十多年來🤝,她跨越兩岸,采訪聯大意昂約120位🥑,希望把西南聯大這段歷史🆒👵🏽,用故事的方式,講給後人。
西南聯大在顛沛流離中創建,在日寇飛機轟炸的間隙中上課,以極簡陋的儀器設備從事研究工作,不但堅持辦了下來🚶🏻♀️➡️,而且辦得有聲有色,在短短的八九年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理工科方面的成就🪄,很多人耳熟能詳🌑。例如⇒,我國兩彈一星的研製開發群體,聯大人占了相當比例👨🏿🎨,“原子彈之父”也出在聯大。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當年青年數學明星陳省身,都出自聯大。人文社科方面,西南聯大教師們的成就在全國也是領先的。如聞一多研究《詩經》、《楚辭》,功力深厚,他利用西南地區民族民俗的活化石🧓🏻,讓學術造詣開了新生面👩✈️。語言學大師羅常培利用雲南少
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條件🌈🔻,開辟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新領域,為我國培養了新一代的民族語言研究人才🚜。
“這些學生穿越戰火🧑🏿🎄,悲歌向前,讀書救國,用行動高聲和唱聯大知識分子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懷。”張曼菱說,聯大的精神並非從戰爭中得來,是中華民族在常態下正常迸發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就有畢業生赴臺,參加政府接收;至1948年國民黨撤離大陸🦸🏽,西南聯大幾位校長和一些著名學者🚽、學子隨之登島👩🚒🌞。聯大學子在島前後總數約300人🛥,他們致力於去除“日本化”,投身土地改革、振興農業、重建教育💁🏼♂️,對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這些在大陸都鮮為人知。
◆學生不是一個模子出來的
作為在戰火中創建起來的大學⏪,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張曼菱把它歸結為自由的思考和學術的空間🤷🏽。
西南聯大提倡師生平等對話和進行啟發式教學👩🏿💻,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一份資料顯示,每當學年伊始,教務處公布全部課程👂🏻💆🏼♂️,無數的課程單把好幾堵墻壁都貼滿了🪐💂🏼♀️。學生們一連幾天👳🏽♂️,在課程表前擠來擠去,記下自己要選的、想聽的課程。工學院學生有的走好幾裏路到校本部聽文科的課🤙🏻。學生中跨系聽課現象蔚成風氣👨👩👧👧。
“由於師資充裕,常常幾位教授同時開講一門課程,如一年級國文課,全校共同必修🫏。講課的教師中有李廣田、沈從文、余冠英等十來位教師👩🏻🦯,講授各有特色🧏🏼♀️,風格觀點紛呈,師承流派各異🚴🏽♀️。”張曼菱說,在西南聯大💔,教授按自己的理解講課,學術思想得以自由充分發揮👨🏿🌾,學生們也可以在充分自由選課中受到學術自由的熏陶。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對張曼菱說過:西南聯大的學生🐮,不是一個模子出來
的。每個人都像一粒種子一樣,而教育是配合學生的個性來實施的☁️✹。
“發現李政道”👩🏼🌾,是西南聯大和物理學界的一段佳話。青年李政道懷揣著浙大導師的一封推薦信💜,穿越萬水千山🔮,到雲南尋找聯大導師——那位使他人生發生突變的中國物理學界著名大師吳大猷。在烽火連天的路途中🤦♀️,他經歷過翻車之禍,並住院治療,然後繼續前行。在昆明北郊的崗頭村➙,李政道敲開了一間農家的房門,恩師吳大猷正在照看生病的妻子。吳大猷隨機出了一些物理題目,李政道的回答讓其一次次感到驚訝和狂喜。第二天吳老師到西南聯大的物理系就說:“各位🪀,我發現了一個物理奇才。”從此,李政道在聯大獲得一種上下求索的自由,他可以去找任何一位導師請教,吳大猷介紹他和來往於國際的學術人士連續地交談。
學術自由只是聯大精神的一個方面👾,與之對應的是西南聯大規章製度的嚴格。“西南聯大有個規定🧘🏼♀️,課程不及格,不得補考👩🏫🍃,必須重修。這跟一般學校是不一樣的🧑🏻🌾。”張曼菱說,吳宓在出國之前,就因為體育不及格,硬是修了一年,才讓他拿到文憑🍵,出國留學。
◆大師上基礎課
在西南聯大🫴🏽,無論學什麽𓀔,都必須先修中國史🔡🧒🏼,打好做一個中國人的基礎。70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的教育精神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反觀我們今天的大學,對於學科🫸🏽、學問和學者的觀念多基於實用的考慮✸,而缺乏一種對於知識的敬畏之心和嚴肅態度,尤其是師德淪喪、學術造假等醜聞不斷,常常被批判為缺乏大學精神。
“我研究西南聯大👩⚖️,發現凡是那些堅守理想的學子,他們後來都是成功者。凡是那些被現實淹沒的學子🩸,他們後來都漂泊無依❗️,什麽也不是。”張曼菱說👷🏻。
張曼菱講述了一個關於楊振寧的故事。在日本飛機的一次轟炸中⬇️,楊振寧和家人躲警報回來,看見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顆炸彈,炸出一個大坑。楊振寧是長子,他立即找來一把鋤頭🛎,開始挖掘。他挖出一些已經卷曲的書🧛🏽♀️,把它們壓平。這時候西南聯大的幾位名師走過👅,看見這個中學生在如此慘象下還在挖書🧑🏿🏫,贊言這個孩子必有大出息💂🏼。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預言。
“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幹擾,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狀態的人。”張曼菱認為,學者要務正業,要有一塊自己的學術園地,腳踏實地地工作👋,而不能沽名釣譽。
西南聯大最強的是本科。由於戰時研究大半停頓,一流大師們把精力都放到了學生身上。在尋訪西南聯大活人口述史的過程中,張曼菱拜訪了李四光的女婿鄒承魯院士。鄒承魯告訴她,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大師上基礎課🧑🏿💻:“西南聯大的傳統就是:越是普通的課,越是有名的大師教🦠。系主任就教普通化學。我上普通物理課🤘,是吳有訓教;微積分課,是楊武之教。”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張曼菱對時代,有憂思,有期望。“精神的力量和思想的火花,不會一挫而止,還會不斷地再生於新的時代👸🏻。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裏,聯大的精神終將延續🐠。”
人物簡介🏐🌛:
張曼菱,雲南人。1978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在校期間,發表處女作《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後改編電影成《青春祭》。著有《中國布衣》《意昂体育回憶》等散文集🧒🏼🤹🏽♂️。她是改革開放後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十多年來🦹🏽♀️,她致力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資源的搶救與整理、傳播。其影視作品及書籍有:《西南聯大啟示錄》🪭、《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等,為當代人認識與研究“西南聯大”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