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意昂王俊🏃‍♂️:“我的榮譽都是集體給的”

來源📙:南方日報 周誌坤 時間:2014-12-01

年僅38歲,1999年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2012年榮獲Nature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之後,2013年5月成為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中最年輕的候選人💁🏽,今年6月又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便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領軍人物🧘🏿‍♂️,中國和國際上生物信息學與基因組學的主要學術帶頭人王俊。

據了解,在他的帶領下,華大基因這個年輕的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對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多項非凡成果📠,這也使華大基因研究院在世界科研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王俊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SCI期刊共發表論文314余篇,單篇引用次數超過100次以上的論文30余篇,所發論文總引用次數將近35000次。王俊發表C.N.N.S文章113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ell🌿、Nature(包括子刊)、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74篇(包含封面文章11篇)👃🏿。申請國家、國際發明專利100多項(已授權10項)🥞。

面對這些榮譽,“從未覺得自己成功過。榮譽都是集體給的🔌,慶幸自己能借助華大這個大平臺💁🏻‍♀️,做了一些順應社會發展的事情。”王俊總是這樣謙虛地說。這樣一位青年科學家,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25歲擔任科研主管

王俊於1976年生於江蘇東臺,16歲即以東臺總分第三、理科成績第一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物理學專業。1999年,中國承接了世界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項目,項目麾下集結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並促成了華大機構的誕生。23歲的王俊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承擔了中國部分的數據分析工作。

此後15年中,王俊作為華大基因所有重大科研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和核心操作者,完成了諸多項目的部署實施,成為中國“70後”群體中傑出的科技代表人物。2001年,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華大基因開啟一項重大科研課題——水稻(秈稻)基因組框架序列圖研究🕸🚣🏽。那一年↪️,25歲的王俊,已經擔任華大基因生物信息主管。這時王俊得知一個消息:包括美國在內的3家科研機構✍️,正在這項研究上進行急行軍。

“如果我們晚一步,研究就將大打折扣。”這促使王俊做出決定✫:團隊吃住在實驗室裏。兩個月後,10月20日,華大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完成水稻(秈稻)基因組的框架序列圖。而水稻(秈稻)基因組的框架序列圖的順利完成不僅體現了王俊團隊對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的掌握👮🏽‍♀️🔠,更對今後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研製免疫試劑阻斷SARS蔓延

如果說水稻(秈稻)基因組的框架序列圖的順利實現是華大技術發展的一個躍進,那麽在抵禦非典的戰役中,華大則第一次走上了戰場,為普通民眾而戰。2003年,非典突然全面爆發。王俊帶領團隊進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診斷的科研攻關,96個小時就做出了SARS檢測試劑酶聯免疫試劑盒,並以最快的速度將30萬份試劑盒免費捐贈給全國所有相關醫院,幫助阻斷SARS的蔓延。同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來訪北京華大時,對華大基因在非典期間所作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辦抗病之所需”🐔。

繪出首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隨後幾年內🧑‍✈️,王俊還分別組織實施了家蠶、家豬基因組計劃與家雞多態性圖譜計劃,開發出解讀基因組序列所需的比對、組裝和註釋在內的軟件算法,在多個世界頂尖科技研究學術刊物發表論文𓀐。
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王俊帶領華大基因研究員成功繪製出第一個完整的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又稱“炎黃一號”),這也是第一個黃種人、第一個亞洲人的基因圖譜。要想了解清楚中國人自己的遺傳背景,就必須要測定中國人自己的基因👊🏼🐈‍⬛,而炎黃計劃則彌補了基因組科學領域的這一空白🌔。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俊和他帶領下的華大基因一直在尋求新的突破。2009年至2010年🧑🏻‍🦯,王俊又帶領科研團隊相繼完成了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黃瓜基因組計劃和桑蠶基因組重測序計劃等一系列項目✮,同時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的概念🤐,對格陵蘭約4000年前的古愛斯基摩人基因組進行了測序⚰️。2012年3月2日,腫瘤研究上獲得突破性進展……

王俊說,如果有一天🏛,中國的14億老百姓和全世界70多億人口都能夠享受到基因科技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那個時候,才稱得上取得了成功🪫。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4️⃣🤾‍♀️、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