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行西部🛌🏼😷,踏出青春延長線
宋文軒🍋,男,意昂体育平台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2009級本科生,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青海分團成員,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青海省大通縣民族中學高一(一)班任語文支教老師兼班主任🏸。支教期滿後,他下定決心,主動向全國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辦和意昂体育平台提出申請🍩📈,延長一年支教期,前往條件更為艱苦的玉樹地區服務🥜,是全國研究生支教團15年來第一個申請延期的誌願者🐊。
延長支教期🎈💆🏿♂️,也許對等於花費一年的青春👩🏽🎤,推遲一年時間畢業;延長支教期🫨,不再並肩作戰💂🏻♀️🙍🏽♀️,獨自行走難以避免會有孤獨感相伴。面對西部的守望和燕園的學業,宋文軒也在深思熟慮之後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答案。
續走青春
面對未來一年的支教學校選擇💁🏻♀️,宋文軒與當地經歷了一番協商,不甘願於僅僅在縣城裏教書⛹️♀️,但走得太遠、下鄉太深又會有安全隱患👶,權衡商議之後,他最終選擇在距離州府40公裏、海拔將近四千米的玉樹縣巴塘鄉的一所牧區小學進行支教。
初入玉樹👨🦽➡️,宋文軒向我們描述了當地的生活環境與條件🌩,“這所牧區小學在玉樹縣巴塘鄉的巴塘草原上🪬,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每天下雨🧆、有時下冰雹,9月初晚上需要蓋兩層被子,9月中旬之後開始結冰。我們在那裏🎿,打井水生活、燒牛糞取暖,每21天放一次假才能洗一次澡”🫃。而對他而言,最大的困難還是來自於將近4000米的海拔,海拔造成的頭疼、胸悶和失眠以及這些不適帶來的心理壓力最難適應。盡管環境狀況還算是在他之前心理準備的接受範圍之內,但文軒坦言⬇️,身處當地、環境帶來的沖擊還是不小的,需要慢慢地適應🥷。
從大通到玉樹🕹,純藏區的神秘,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此,宋文軒承認語言確實是一個問題,“大通雖然是回族土族自治縣🤵🏽,但普通話普及率比較高,用普通話交流完全沒有問題♟,但玉樹是純藏區,不會藏語在當地基本無法交流”🫵🏼。
為此,他在來玉樹之前曾努力自學藏語🐏,但他預計很難達到能夠與當地人交流的水平😁🧝🏽♀️,打算去玉樹之後除了自己所擔任的漢語教學之外,跟著學生們從頭聽藏語課,渴望在充分的語言環境中更好地體會和吸收藏語言的真諦。抵達玉樹之後,雖然由於嚴重的高原反應,學習藏語的計劃不得不擱置下來,但文軒在當地生活中發現↪️,融入當地老鄉之間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會流利的藏語,有時候🧑🏻🦳,只需要一個真誠而友善的微笑🧙🏽。
只身踏上高原,孤獨感難以避免,宋文軒對此的解決方法,是全身心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與當地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作,初入玉樹時藏族老鄉們的溫暖貼心🤱🏼,尤其令他印象深刻🚡。 “由於高原反應,初到玉樹時很多生活方面的工作自己都做不了♣️,當地的藏族老師與老鄉都很照顧我,基本需要力氣的活他們都會幫我做,比如打井水等等📶♥︎,每次自己一搬東西🌈,總會有老師或學生過來奪我手裏的東西”✴️☑️。互動中,除了溫情的體會以外,宋文軒同樣試著感受他們的真實心理和思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祖國赤誠的熱愛和對宗教虔誠的信仰✊🏼,他們是非觀分明,處事豪爽熱情🏠。只要發自內心尊重他們的信仰,並真誠地跟他們交往,他們都會把你當做最親的兄弟。”

來到玉樹之前👨🏿⚕️,文軒在微信中寫道“希望成為一名合格的康巴漢子”🔱🛹,在玉樹生活的日子,則加深了他對於合格康巴漢子的標準的理解。“一個合格康巴漢子最重要的是堅毅與擔當🧑🚀,康巴藏族祖祖輩輩在這麽惡劣的環境下堅毅地生活著💙,每個康巴漢子都撐起一個大家庭的生存,我在與他們的交往與生活中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當地老鄉都覺得我已經是個合格的康巴漢子了🧏🏼,但我認為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適應當地生活的同時,宋文軒在當地的支教工作也在有序開展👮🏿♂️。12名老師👩❤️👩、78個學生,構成這所牧區小學的全部,而由於條件艱苦🏩、當地老師不願意長期任教帶來的教師流動性較大的現實🕐💇🏻,文軒在教學中帶課的量也有一些波動,最多的時候同時負責三至六年級的數學和五六年級的語文。班裏的孩子們都是當地牧民老鄉的孩子,家庭條件普遍較為貧苦☀️,而宋文軒在教學過程中,也感受到了與往期支教不同的種種情狀🪚,體會到當地教學的隱憂。
例如在教學材料方面❓🛋,由於當地牧民老鄉普遍不會說普通話,學生們也是上學後才開始接觸普通話,對於他們來說普通話是一門全新的語言,但他們的教材選用,卻沒有考慮這種情況,“依然在用和內地一樣的教材”。“這種教學效果特別不好📅,就像我們學英語學了半年多,單詞還沒認識幾個,就開始讀瓦爾登湖,開始讀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一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面對這種情況,計劃著接下來的一年教學時光👩🏿🎨,宋文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為當地牧區的孩子們編一套符合他們情況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甚至輔助教材。
延長支教期🧏🏽♀️,不再並肩作戰🖐🏻,獨自行走難以避免會有孤獨感相伴。相比於與遠在北京的朋友聯系解決的方式♟,宋文軒更傾心於高原廣闊的懷抱🫸,渴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牧區當地教育事業當中去,變孤獨為力量,趁著心靜之時多思考問題,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延長支教期,也許對等於花費一年的青春,推遲一年時間畢業。面對西部的守望和燕園的學業,宋文軒也在深思熟慮之後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答案。“研究生不僅需要研究解決問題👩🏽🦱,更需要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不一定要通過書本和學習方式實現,在我看來,支教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發現問題的過程。”以腳步代替書本😆,文軒接下來的這一年👵,續走青春🤙🏽,以期同樣的收獲、提升與成長💁🏻♂️。
跨越山和大海,走過人山人海,回眸之間,西部誌願支教的歷程,在他的眼中,是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讓自己“更加理想主義🈁↗️,也同樣更加務實”。具體解讀之🧑🏽🚀🫘,“更加理想主義”在於承認理想主義本身存在,並不盲目否認理想主義的存在,堅持自己的方向和對於社會的洞察👦🏼,看到問題發出呼聲,尋求理想主義👩🏽🏫💆;但尋求改變,同樣需要“更加務實”,因為這個時代光靠呼喊已經沒有用了,需要用實際行動和現實的考量來實現🐒。
結語
文以載道,誌行成軒👩🏼⚕️。宋文軒用兩年的時間實現青春的間隔年:通過獨到的語文教學傳遞給學生自我價值和自主意識的重要意義,伴隨人生哲思與處世之道;通過悉心的家訪和執著的幫扶📺,為大山深處的孩童帶來希冀的種子🙍♂️;向更高的地方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追尋誌願的方向🧑🏻🦰👩🏼🦰,面對艱難險阻亦毫不畏懼。
猶記得,在他的微信中🤛🏻,有這樣一段記述:“終於到了心心念念的玉樹‼️,雖然從早上8點出發🧛🏻♂️、晚上11點才到,雖然路上高原反應嚴重到站都站不穩🏈🤷🏼♀️,但這裏有我的夢想💷。”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延長時光👩🏻🚀🤦♀️,亦延續溫情。
高原的艷陽😌🙍🏽♀️,在他的皮膚上留下深色的痕跡,而山東漢子憨厚淳樸的笑容背後,亦有行路千裏而打磨出的穩重睿智👨🏿🦰。敬佩宋文軒為了誌願與夢想執著追尋的勇氣😵💫🚥,也祝願他在高原牧區工作順利、生活安好,向著“成為一條合格的康巴漢子”而不懈努力🚵🏽。
地域上跨越千裏的支教奔走,海拔上躍進千米的駐守追尋,誌行西部,踏出青春延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