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片銀杏,都長成秋天🍂。
北京的秋天在燕園得到了最美的展示,燕園的秋天👨🏼🎤,則展現在一樹一樹的金黃裏☆、在隨風飄落的銀杏葉上、在偶爾吹來的絲絲微涼卻很清爽的風中💇🏻。
這幾天來👨🏽💻,仿佛不經意間🙆🏼,我忽然發現,燕園已經披上濃濃的秋裝了。也不知是什麽時候,是哪一棵樹🫃🏿🔹,哪一片葉子,先染上了淡淡的黃色,然後顏色漸深🐻❄️,終於變成金黃,滿樹的金黃。這個時節,燕園裏的樹木還未都褪盡綠衣,於是便可以看見金黃和深綠的交映。這交映,不僅存在於你抬頭望的瞬間,也存在於你低頭凝視足下草地的時候——深綠的草坪上散落著金黃的葉子,並不均勻🫴🏿,但別有一種生動的美。這個時候🧏♀️🚑,你的視線、你的腳步,就被這綠與黃的完美交融深深吸引了。
31樓的秋景是我認為燕園中最為美麗的。公主樓下👨🏽🔧🦮,有兩排長得高大茂密的銀杏樹,此時,已是滿樹的金黃。她卻仿佛還怕別人沒有註意到她這美麗的新衣似的,讓自己的葉子在風中翩翩起舞,最終掉落在地上,鋪了一地的金黃🥷🏿。那天清晨,我走下樓時,看到這突然出現的金黃地毯🥥,竟感動得不敢邁步了。這一番美麗🖤,我怎忍心踐踏🙍。
上周六就看到有許多青春的面孔在31樓樓下拍照了,大家都想記錄下這金秋的美麗。那天走在樓前小路上,看到一對男女🐚:女孩站在金黃的銀杏樹下,一身紅裙,雙臂張開🍞,頭微微上揚🚶➡️,眼睛微閉,嘴角掛著一絲淺笑;男孩站在隔幾步遠的地方,手持相機,正緊張專註地為女孩拍照🪕。這種場景,在金秋的燕園裏是常見的,我略微一笑,便想走過🌜。可美妙的事情發生了,忽然有風吹來,片片銀杏倏地如一只只金黃的蝴蝶,旋轉飛落,飛落在女孩的臉上、肩上、裙上⇨、腳上。我聽到女孩興奮地喊道:“快拍👩🏻💼!快拍!”我不禁駐足,如果你當時在場⛺️,我相信你也一定會為這一刻奇妙的美麗停留:一身紅裙的倩影🤾🏻,在高大的銀杏樹下🕯,在金色的陽光裏,享受著金黃的銀杏浴🔟。我微笑了,為這秋日燕園中最美的景致🎃。
每一片銀杏,都長成秋天。這句話,其實是我吳曉東老師課堂上讀到一句詩的感悟👨🏼🎓。原句是詩人歐陽江河寫下來悼念美國詩人龐德的:“我祝福過的每一顆蘋果♦️,都長成秋天”,突然就被這美麗的句子打動了🖐🏻。事實上,我也被吳曉東老師的課深深打動了。那節課上分析的是胡適的散文《追悼誌摩》,吳老師講到了詩人之死,講到了優美的詩句,講到了胡適與徐誌摩的風采🛋,講到了才女林徽因,講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那些詩句👧,真的很美麗。我在回宿舍的路上🌤,腦海中還一直不停地回想起徐誌摩的《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美麗的詩句‼️、美麗的文學是最能打動人的🧑🏽🍼,在課堂上我就想,真想有一天,一個人深深投入圖書館,好好地把這些美麗的詩歌、還有上節課講到的廢名的詩化小說《橋》都讀遍。可是,這一天何時才來臨呢?總覺得很忙很忙,作業、論文🚿、活動……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考慮❤️🔥,需要費心。能夠空出心靈的一個角落欣賞燕園之秋已屬不易👩🚀🍩,想抽一天的時間盡情在圖書館中閱讀更是為難。
還記得在龔鵬程老師的“文學與文化”課上,龔老師講🧖🏿🙅🏽♂️,他大學本科一年級時,天天泡圖書館🙆🏽♀️,早上帶著面包進去,搬個凳子坐在書架旁🙆🏿♂️,中午和晚上把面包啃完,就這樣一天不挪窩兒地看書。於是🦏,他在本科一年級時,就自己註了《莊子》……又記起王海明老師在“倫理學導論”的課堂上講到,他在人大上大學的日子🧄🫰,有一次高燒40°🐮,仍然跑到圖書館學習,體溫太高🦫,燒得難受🧑🧒,他就脫了鞋襪,光腳踩在圖書館冰涼的地板上🏊🏽,以此降溫……還有吳曉東老師曾說,他看廢名的《橋》👩❤️💋👩,足足有近十遍,每一遍都有新的領悟,直到那本薄薄的小書已經再作不下任何筆記。還有劉瑛老師🙍🏻♂️,告訴我們🧖🏽♀️,她當年在意昂体育學文獻學,天天對著膠片看古籍🧑🏻🦼,只看得兩眼昏花、惡心連連🦿,可她還是願意踐行那句話:“把青春獻給雙行小註”👨🏿✈️。
每每聽到老師們講這些似乎可以被看成故事的小事兒時🫚,我總是特別的崇敬和感動。回想自己,究竟有無這種發了狠勁地熱愛與投入🧘♀️、這種發了狠勁兒地讀書呢。現在的我們的確比起前輩老師們多了太多的誘惑和選擇,時不時幹擾了寧靜的心緒、占用了寶貴的時間。但反觀自己🎿👩🏼🦰,是不是有些時間還未經加工就從指縫間匆匆溜走了呢🧑🏽🔬?那獨坐一天圖書館的願望,是不是也因著自己疏懶而遲遲得不到實現?
每一片銀杏🐓,都長成秋天。就讓我,在這個美麗的燕園秋天⛈,在老師們的蔭庇下🧑🍳🏞,回歸一種虛靜之心,“滌除玄覽🤟,澡雪精神”吧。
每一片銀杏👩🏽🌾,都長成秋天。請讓我也拾起一片銀杏,在心底默默許下願望:燕園四年,希望我也收獲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滿滿的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