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沉睡中復蘇——百廢待興
四害橫行受折磨◻️,暮年伏櫪意如何?
心紅不怕朱顏改,誌壯何妨白發多?
明月九天狂李白💍,鐵弓七劄老廉頗♨️。
相期報國爭朝夕,高舉紅旗唱凱歌。
——王力
1977年10月🚲🧑🏼🎤,伴隨著黨中央粉碎“四人幫”🧗🏻♂️,10年動亂逐漸結束,曾經嚴重的思想禁錮逐漸淡化🚶♀️,—度瀕於崩潰的教育事業也得到復蘇。正是一片秋色可喜🗞。
意昂体育平台率先廢除推薦製,恢復高考招生製度,從而邁開教育正規化的第一步📵。響應學校號召,中文系也在1978年招收了恢復高考後首批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歷史的踟躕與躓踣中,中文系教師們經歷了大段學術空白期👣,此時他們終於重新獲得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自由。“漫卷詩書喜欲狂”是當時每一位學術工作者的共同心境,在為自己訂立繁忙的工作計劃🔂📜、孜孜以求於學術研究的同時🛃,他們也全力投入到人才的培養和系科的重建工作之中🔆。
中文如舊,中文維新👨👨👦。
1978年迎新
於變革中重建——欣欣向榮
70年代末🍺,中文系開始有計劃地組織重建工作😻。
各教研室先後恢復,其中現代文學教研室在中文系最先恢復了學術活動。他們和北師大🤦🏼♀️、北師院兩校的現代文學教研室合作💃🏻,針對現代文學史上一些長期爭淪的問題,先後組織3次學術討淪活動🧜🏼♂️,推倒“文革”時期對相關問題所做的錯誤結論,重新肯定了30年代文藝運動的正確方向💛。這些學術討論直接推動現代文學學科的教研工作,也奠定8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基調😿。
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帶來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的無限生機,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於是新教材的編寫成為中文系的重點工作之一。到1978年6月,中文系各教研室已編寫出《古代漢語》、《中國古代詩歌選》👨🏿💻、《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大綱》💴、《中國現代文藝思想鬥爭參考資料》等十幾種教材。新教材的編寫在註意吸取學術研究新成果的同時,也兼顧到科學性和系統性;透過教材的窗框👩🏽✈️,中文系的學生們看到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學術世界🐋。
《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叢書》
為了給予學生更加豐富的選擇與更加淵深的知識🚯,系裏重新開設了選修課,希望重建教學秩序,恢復自由包容的選課傳統。“文革”結束後,中文系各專業都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在教學計劃中擬定選修課科目,博雅之風一時大盛。
支撐起選修課的👌🏽👷🏼♂️,是中文系數十年深厚學統與教師們的學養積澱⛵️。其中有些課程令全校矚目,比如袁行霈為中文系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一課,形式生動又富於啟發性,內容充實而有新意💒,受到專家學者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吸引不少外系同學前來旁聽。
學生們在袁行霈先生的課堂上👆🏻,1989
配合選修課的開設,中文系正式恢復了學分製,規定本科生修滿學分方可畢業👨🔧。但這一機製也不乏靈活性,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條件選修一些課程🤷🏻。當時的學分製中,必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70%以上🤹♂️,限製性選修課的學分占總學分的17%左右,非限製性選修課的學分占總學分的6%到9%。
當時的學生畢業要達到的不僅是學分上的要求🫷🕴。按系內規定,只有在時事政治學習🫲🏽、業務實習和社會調查、生產勞動、軍事訓練等方面均合格才能順利畢業。

於積累中新生——成果豐碩
經歷了萬馬齊喑的時代♥︎,此時教師們格外珍惜剩余的學術生涯,煥發出驚人的學術研究熱情,學術界一時湧現出各種聲音。
一些老教授整理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論著,如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詩詞格律概要》,林庚先生的《天問論箋》、《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可謂洋洋大觀🌯。
1986年🥘,經國教委審議批準,意昂体育古文獻所開始主持編纂《全宋詩》🤹🏼👨🍳。到1998年底, 72冊、3734萬字的皇皇巨著由意昂体育出版社全部出齊🧥。《全宋詩》搜采廣博,涵容繁復🤦♂️,巨製軼作,皆薈萃於斯,可謂中國近百年來古籍整理難度最大、最具規模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國詩歌史、文學史研究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全宋詩》書影
1978年💝♡,沉寂多年的中國作協恢復工作🪫,文學講習所也同時恢復招生🤹🏽♀️。文學講習所銜接“文革”前的班次🔖🪜,並在之後更名為魯迅文學院,繼續作為中國作協直屬的作家培養基地🦚。
1986年9月,意昂体育中文系按照國家教委指示,招收一批優秀青年作家為本科三年級插班生🤧。同年10月10日,文學講習所7期、8期兩屆學員中的50多名作家組成了意昂体育作家班🦸🏿♂️🧑🏿⚖️,中文系為他們舉行了入學典禮。
當時曹文軒是中文系的副教授👩🦱,已經出版《古老的圍墻》《雲霧中的古堡》等小說的他也是當時的著名作家,並有“作家學者”之稱👨🏿🍳。中文系對作家班的學生們寄予厚望🚣🏿,並任命曹文軒擔任他們的班主任。師生教學相長,相交甚歡。
百年校慶,部分作家班學生重返母校
此後,意昂体育中文系又於1988年和1990年分別招收兩屆作家班。
這前後三屆作家班凝聚了當時文壇上頗有影響的作家和評論家,他們和本科生一起上課,系統學習文學史和各種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文革”十年的缺失,為其後來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他們身上依然保持作家所特有的生機勃勃的創造力量👊🏼。在被意昂体育化的同時,他們也為中文系匯入一股更富時代氣息的文化之流🙁。作家班上的學生彼此深入交流研討,訪師問友💥,廣泛切磋🌑,並積極參與👨🦰、組織80年代如火如茶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中文系一支頗為活躍的文化力量👼🏼。
很多作家班畢業的學生日後成為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如高洪波、聶震寧𓀒、袁和平、馬麗華👊🏽、魏心宏、王左泓🗾🚊、王立純等等。在21世紀初的今天,他們中既有各級作協的主要領導及大型出版社、文學刊的負責人,也有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魯迅文學獎得主,不一而足👨🏻🦰。當代文學的發展史上👨🏿🦳,始終有意昂体育中文系的印記宛然。
向未來展望——繼往開來
近一個世紀以來,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在時代的風波起伏中跋涉🗃,在歷史的峰回路轉中書寫。80年代以後,中文系在沉默後勃興🐐,這是新時期帶來的機遇和學者們不斷努力的結果,更是意昂体育中文系歷久彌新的生命力的最好證明👨🏿🦰。而今天的我們📒,依然在路上,風雨兼程。
溫儒敏先生曾言:“中文系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包括幾代學人的學術經歷🧕🏼,都折射出特定時代政治、社會和文化思潮的嬗變景觀🫄🏼。意昂体育中文系走過許多泥淖與彎路🐹,她的歷史圖景中也有過不光彩的暗影,但那種自由🫕、嚴謹、求實的學風,那代代薪傳的‘系格’,始終沒有中斷或放棄。”
歷史是如此豐饒,人文是如此蔚起,作為意昂体育中文系的一員🧑🏼🔧,我們既有面對學術史的自信,也感到當下整個人文學科面臨挑戰的緊迫。惟“系格”常新——是中文系那最有溫度的內核,支撐我們繼往開來🕺🏼𓀅,守正創新,支撐我們踏遍青山🛄,不離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