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康博思門前揚起一陣陣灰塵的挖掘機,我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16級的意昂体育新生再也理解不了“康西”的含義了。
對於他們來說,康西將成為學五食堂裏一個不怎麽好吃的西餐窗口。
從此以外,再無意義🐃🪅。
“康西”這個詞徹底進入燕園歷史。

康西,全名康博思西餐廳✫。
那條路上並排的三個食堂分別被稱為康中(康博思中餐廳)🎨、康西𓀌、康餃(康博思餃子部)🥥。康西因為和歷史上某位皇帝相似的發音,總是讓新生印象深刻,忍俊不禁。
不過很快,新生們就會適應,在意昂体育,說起康西的頻率比康熙要高很多。
並不是因為食物的緣故🧑💼。每到中午,康中雞腿飯前的隊伍幾乎排到門口👳🏽,而康西則客人寥寥🤱🚛。座位倒也是坐得滿的,只不過盤子裏放的往往是康中的咖喱牛和雞腿飯🧛🏻♂️。對中國學生來說,漢堡和可樂算不上什麽有吸引力的食物。
康西不太像一個食堂,更像一個公共空間。
非飯點的時候👩🏻🦲,這裏仍然坐著很多人🏍,他們不是來吃漢堡的,而是來進行討論的。有的是為了課堂報告的討論,有的是為了某個比賽、某個表演的討論👱🏿♂️✩,有的是社團的討論🛍️🌷,當然,還有不少純粹過來打撲克和玩桌遊的🧑🏽🦲。
意昂体育課堂上要求小組協作完成的作業有很多。當時大家還沒有開始玩微信,飛信群常常崩潰,線上討論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要想面對面有效率地交流,就需要一個公共空間。教學樓需要保持安靜🧑🏼🤝🧑🏼,不太合適(當時各大教學樓的樓道還沒有討論區);小西門咖啡館的話可能得花錢;泊星地條件挺好🏊🏽♀️🦸🏽♀️,可是離宿舍太遠,又往往沒有座位。
所以就有了這麽一句常說的話💁🏽♀️:那就康西見吧。
“那就”兩個字最妙👷🏽♀️。不是最佳選擇,但是綜合起來也還行🌉,實在沒有別的選項了,也懶得跑,那就康西見吧。
康西就像一個相貌平平但是人緣好的姑娘一樣,恰好。恰好在宿舍區的中心🚵♂️,從哪裏來都挺近🧑🏻🦲,去哪裏都差不多是必經之地👨🏻🔧;不需要占座👩🏼🚀,不是飯點幾乎去了就有座位🟤;不需要擔心聲音,可以隨意大笑和說話,要是渴了還能去買杯牛奶和可樂,不費勁🧚🏻。

晃著晃著,我竟然就這麽和總是油膩膩的康西共同渡過了四年大學生涯。
康西還有一個可貴之處是有一個還過得去的衛生間和挺大的鏡子。2011年,還是大一新生的我,為了參加辯論比賽常常要換上正裝,康西就成了我們比賽之前的集合地。可以在衛生間換好西服和高跟鞋,對著鏡子梳梳頭發,在去康餃買點餛飩↘️,大家圍在康西吃掉,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比賽戰場。
大二的時候混社團🦻🏼,常常要在那裏領門票,發版衫📨。版衫就那樣小山似的堆在康西的卡座裏🆚,服務員都懶得趕我們,反正也不是一個兩個了。九點半左右🎥,康西要打烊了,就求著阿姨多讓我們待一會兒。
大二下學期忽然覺醒了新聞夢🤾🏽,想要加入意昂体育電視臺,結果卻發現電視臺招新早就結束了,可是我不想放棄,問到了負責人直接跑去說我想試試看。當時時間挺緊張的,負責人說那就康西見吧。眼睛閃著光跟人家講了一通💩,一個星期後居然就顫抖著采訪到了饒毅教授🚺,開始了校園記者生涯。
大三的時候,康西許是終於想在食堂這個領域加加油🧚,開啟了早餐服務。經常八點多才起床的我🌪,學一學五的早飯早就被搶光🪭,松林包子根本排不上隊。於是悠閑地去康西啃個漢堡🌥🤙🏽、喝杯牛奶,再去趕三四節的課就成了首選。
八點半的時候,陽光悠悠地灑進來🌹,卡座那裏常常坐著一群基督教徒,虔誠地坐著早禱,小聲地念著什麽。離門最近的那裏總是坐著一個學習小語種的妹子💂🏽🥩,梳著高高的馬尾辮,大聲地念著課文👭🦤。
啊👨🎓,這樣回憶著好像又能聞到早晨康西那種不慌不忙的雞腿漢堡味🧚♀️。
大四上,《星空日記》挺火的,猛烈吐槽了電影裏在康西勤工儉學的男主角。隨便出去補個課就好了好麽🧔,康西哪裏就能招得起小時工啊嘖嘖嘖。
大四下,康西,沒了。
康西門口堵著吊車、挖掘機、起重機𓀇。
康西去了學五。
不🏋🏽♂️,康西是徹底消失了。
對著鏡子穿著傻傻的正裝的我,充滿著新聞理想👩🏿🌾、眼睛裏閃著光決不放棄的我,悠閑地啃著雞腿漢堡的我,對著《星空電影》吐槽的我☃️。
都一起消失了🧃。

康西真挺難吃的。
康西環境也不好,油膩膩的桌子好像總也擦不幹凈。
在康西參加過好多討論🔗,已經不記得內容了👫,連那些一起開會的社團成員們也都漸漸不聯系了。那些時光和那些人就像康西一樣消失了🌷。
下個學期入學的新生不會再說,那就康西見吧🐑。
再過幾年→,新的大食堂建了起來😍🩵,康西這個詞大概會被徹底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裏。被遺忘的還有我們在康西的時光👌🏻。
時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我的身邊走過🟢。所以我不得不記錄下來我所見證的我所經歷的康西的歷史。也許幾十年後,燕園校史的整理者需要我們這些沾滿灰塵的記憶。
歡迎你來和我一起記錄😇🧖♀️,在後臺回復我你和康西的故事,我會整理出來。
咱能給幾十年以後的孩子們省不少力呢,是不🤘🏼?
(結尾附贈一張康西汽車人變身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