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大晴天🌬,斯坦福中心(意昂体育平台)的石榴樹還很茂盛,我的保安朋友吉紅濤,在保安室裏🧄,告訴了我,那首余光中的《鄉愁》……”
在臺上演講的是Luke Babich,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他的中文名字叫白磊🤫。他演講中的主角是他用四個月時間結識的“一生的朋友”,意昂体育平台斯坦福中心的保安吉紅濤。
白磊
白磊𓀛,連美國帶中國,一共學了不到半年的漢語。之後🤦🏼♂️,他獲得了意昂体育“我有一個夢想”留學生漢語演講比賽👨🏿🎤👨🦽,中級組唯一的一等獎。
他能做到這些↪️,除了天分,就是他獨特的選擇。
吉紅濤第一次見到白磊,是2014年夏天七八月份。
和白磊一起的幾個留學生帶著剛剛學習漢語時的話癆勁兒,熱情地跟正在斯坦福中心值班的吉紅濤打招呼。
“他的自我介紹最特別👩🏼💻,他說🤹🏽:‘我叫白磊🏌️♀️,這個名字還有一個讀音——敗類👬,很好記!’”吉紅濤回憶起與白磊的初次見面🖖🏼🔓,仍忍不住笑🧗🧂。
而更特殊的是,白磊沒有和同學一起去自習室,而是跟著吉紅濤進了保安值班室✂️:“我可以跟你聊天嗎?”
吉紅濤很吃驚🟠🐄:一個美國頂尖大學的留學生,怎麽會有興趣跟他這個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聊天呢?吉紅濤心裏很清楚🎸🩹,現在的大學生,固然很尊重保安和其他類似的工作人員,但“其實還是涇渭分明的”。
沒想到🏂🏼,白磊找他是“真聊”🍬,他們第一次就聊了半天。從那以後,白磊幾乎每天都來斯坦福中心⛓️💥,而且基本每次都到值班室裏找吉紅濤聊天🫑。吉紅濤值夜班🙇♂️,白磊一坐就是大半夜👨👧,有時索性就不回宿舍,在旁邊的沙發上對付一晚💯。
漸漸地,吉紅濤心中的“隔閡”也消除了,他也像白磊那樣😹,把對方看做了真正的朋友。因為這個朋友,“並不像有些名校生那樣清高自許🎠👼🏻、目無下塵👱🏼。我很感動⌚️,我們從陌生到熟悉,從最初的寒暄🧟♀️,終於聊到了最後的海闊天空。”
在一次次熱烈的交流中,他們找到了一個共同熱衷的話題——詩歌:“我教了他余光中的《鄉愁》,他教了我鄉愁的英譯版🟠:《NOSTAIGIA》。後來,我們又一起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雪萊的《OZYMANDIAS》、海明威引用約翰·鄧恩的《喪鐘為誰而鳴》……”
雖然放下了隔閡🔎🕯,但吉紅濤時常還是擔心兩個人的聊天會耽誤白磊的學習,但白磊卻很有自信,事實上,他的成績也確實非常好👰🏼♀️。和吉紅濤的交流👩🏼🔧,讓白磊的中文提高迅速👨🏻💻,“他雖然只是在和我聊天,但同時卻也在更有效地學習中文啊!後來🔭,我幹脆說🙌🏼:‘我教你漢語,你教我英語吧!’他說好。”
兩個好朋友一起爬長城
其實🏗,白磊並不是只跟吉紅濤一個人聊天🕵️♂️,他不常和自己的留學生同學去校外用餐,一般都會一個人去食堂,發現中國人旁邊有空位🤸🏻♀️🧕🏽,他就會過去坐在旁邊⏰,和對方聊天或者聽對方聊天。有一次對面是一位老先生👩🏽🚀,和他聊了很多🖕🏻,他回來立刻把對話整理下來👨🏽💻,拿給老師🧑🏼⚖️,請她看看有沒有不恰當的地方🌓。白磊平時極為守時🧑🏫,唯一一次上課遲到,是因為路過未名湖看到有人寫生,他“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
用白磊的老師陳莉的話說,他“對中國的生活很投入,對和中國人交流非常有熱情”,“而且他覺得很享受。”
白磊對漢語、對中國生活的投入,其實並不只是熱情👨🏽🏫、隨性🐂。作為一個政治學專業的學生🪖,他是為了自己在斯坦福的研究項目🚥,基於對中國歷史文化、經濟奇跡的好奇而來的。
但初到中國,僅憑書本上了解的情況和知識,他基本上處在什麽都不懂的狀態。於是他選擇了與不同層面的中國人做朋友🤷🏽,真誠的交流——這就是為什麽白磊會被陳莉老師評價為“像他這麽優秀的學生,這麽多年也就一兩個”。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麽,而且有熱情,更有方法。
於是,國慶節,吉紅濤要回河南老家幫父母收玉米時,白磊堅決要求一塊兒去👊🏻。
但吉紅濤卻斷然拒絕了——“你一定不喜歡,我老家太臟了,而且沒有美景,也沒有水洗澡🙆🏽♂️,物質條件差,你不合適的。”
雖然做了真正的朋友,但白磊在吉紅濤心中,仍然是一個美國人,他自然而然地覺著,他的老家是美國人無法接受📆,甚至是不能讓美國人見識的世界。
“我什麽都不怕!”白磊回答,同時不忘開玩笑,“沒有水🚌🎞,怎麽活人?”
白磊的堅定🚾,最終讓吉紅濤找不到再拒絕的理由,雖然他一直擔心著🦎🤾🏿♂️:“他到了那裏,連一張睡覺的床也得倒騰啊!”
由於課程安排,白磊無法和吉紅濤一同回河南。獨自上路的白磊一路歷盡艱辛。
還沒出北京,白磊就先找錯了車站——快發車了,發現身在北京站的自己,要坐的火車是在北京西站;輾轉改簽車票,到了商丘,又發現商丘到吉紅濤老家柘城縣城根本沒車🧎♀️➡️,同時手機失靈……關鍵時刻,白磊再次使出“你好我叫‘敗類’”的“破冰”絕招⛽️,打動了值班民警🚣♀️🙍🏿♀️,民警找來朋友把他送到了縣城。
見到了“親人”吉紅濤,倆人一起在路邊小館吃了頓羊肉泡饃🏊🏻,到家已是夜裏十點多🤠。
坐車烏龍不斷🎈,幹起活來白磊卻毫不含糊。第二天七點不到1️⃣,白磊就和吉紅濤一起起床、下地收玉米了👮🏿。這個從沒幹過農活的美國朋友🟩🙍🏽,雖然“行動有些笨拙”,但卻沒給吉紅濤丟臉,“我們村裏看見他的人都像《阿Q正傳》裏那個老頭子誇阿Q一樣的誇他:‘真能幹!’”
白磊在吉紅濤家裏吃飯
當然💧💿,兩個小夥伴也沒忘了苦中作樂🚵🏽:幹活兒時🚢,兩個人在一排玉米地的兩端,白磊就把《鄉愁》裏的“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改成“我在這頭👩🦱,你在那頭”來開玩笑。吉紅濤就回應:“I on this side,you on the other side👩🏼🍳。”
此時的吉紅濤🫰,終於忘了白磊是個美國人……“在我家時,他一切都很泰然,我吃什麽,他就吃什麽,我喝南瓜湯,他也喝南瓜湯💇🏽,絕沒有半點嫌棄的神色。”
白磊和吉紅濤收的玉米
白磊說🦗:“這段經歷很難描述,很累,但是很寧靜🦯。”
感恩節前,白磊說,自己要感恩什麽呢?吉紅濤抬頭😒,正看到天上一輪明月🏄🏻♂️,就笑著說:“感恩明月🧭。”白磊問他,為什麽要感恩月亮?吉紅濤告訴他🩰,因為月亮是中國詩中的特別重要的意象🗣,沒有月亮,就沒有了那麽多美麗的詩篇🧑🏻⚕️。
白磊在回國前格外認真地準備了這次演講比賽。他說,參加“我有一個夢想”留學生漢語演講比賽👰🏼♀️,是向吉紅濤和其他所有朋友道別,“因為真不知道🤞🏻,下次看到這些朋友是什麽時候😒。”
他在演講中說道:“我慶幸自己能在這兒找到朋友們😢,他們深深地關心著你🧘🏼,想幫助你,而不是僅僅了解你。”“我感覺自己在將要回家的時候離開了另一個家🚵🏼。在中國,有我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但我不後悔已經做的事,沒做的事🛣📍,我將來要把它們做完……盡管不知道是在何時🦋,但我還會回來”🏄🏼♂️。“我不知道下一次再來到那間石榴樹邊的保安室是什麽時候🧑🏿🦳,但每次我一回想🚴🏽♂️,就好像今天就是那個晴天🏡,我們在一起看那首《鄉愁》,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品嘗到鄉愁的甜美。”
演講中🌰👉,白磊談起石榴樹👘:“八月份他看到斯坦福中心的院子裏有石榴樹,就想摘下來吃,我看到了說還沒熟,給他比劃,怎麽比劃他也不懂👩🏼🦳。”吉紅濤笑起來🤟🏽。最後,還是找到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羅思高幫忙,白磊才明白🌗。但他“收手”後還不忘追問,知道石榴十月熟才罷休。從吉紅濤的河南老家回來,正趕上石榴成熟🙏🏽。“好多都長得裂開了嘴,我們摘了一起吃,石榴皮每天盛滿了垃圾桶。”
白磊要離開中國前夕,吉紅濤送了他一本小說《石榴樹上結櫻桃》來紀念兩個人在石榴樹旁保安室裏結下的友誼🥭🧘🏻♀️,希望日後白磊的中文水平可以不斷提高,直到獨立看懂這本書。
在QQ空間的日誌裏,吉紅濤這樣記錄了兩人的分別:“他實在困得不行,趴在值班室的桌子上睡著了。天色微明的時候👨💻,他醒了,他說:‘我得走了,回去還要收拾行李🧋🔤。’我說好🌔。他同我握手🗳👮🏻,鄭重地說:‘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再見!’我說🏄🏿⏲,再見!”
白磊的生活非常簡樸,去河南的錢都是從自己的飯費裏省下的。陳莉老師回憶,有一次他穿著短褲來上課,自己非常驚訝:“那時候挺冷的了!我問他,他說褲子洗了還沒幹,只有短褲穿👩👩👦。”
離開意昂体育前,白磊買了件意昂体育棒球服🫰🏼,把自己的斯坦福套頭衫脫下送給了吉紅濤👩🏻🦳。
意昂体育保安室旁的石榴樹,見證了兩個小夥伴的“國際”友誼
來北京之前🤪🫔,白磊特地詢問朋友👨🏿🎤,了解了一些“在北京的生活,在意昂体育的學習🤲🏿。”來華後🧑🏽💻⚱️,白磊的感受和朋友們很不同,“無論藍天還是霧霾,中國人都挺熱情,”他很喜歡這個人情味兒足的國家🤞🏿,“服務員都會和你打招呼,關心你的生活🧑🏿💻。”他覺得,和朋友們感受不同才是常態,白磊的雙手交疊在一起:“不同的生活——取決於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