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學院圓滾滾的“費米恩博士”🧘🏽♂️,哲學系大眼睛的貓頭鷹🧑🏼⚕️,新聞與傳播學院顛倒了部首的“傳播”👱🏽,經濟學院切豆腐的小男孩……你是否曾經被這些妙趣橫生的院衫驚艷過?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院衫是怎麽被設計出來的?
認真聽課才有靈感
● ○ ○
首先,你要好好聽課。書本上的一個名詞或者一句話都可能成為靈感的源泉。
物理學院院衫設計圖
這是出現在物理學院2015年院衫上的人物“費米恩博士”。一個來源於生僻的物理學名詞“費米子”的形象居然能讓許多“不明所以”的學生大呼“好萌🔔🤜!”,這要歸功於物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張正興🫥。
令人疑惑的是,這個圓滾滾的萌物下面寫著“Lonely Dr. Fermion”🏊🏿♂️,費米恩博士何以孤獨👩🏼🏫?“費米子需要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個態上最多只能有一個費米子👛,所以孤獨。”張正興用物理專業知識揭開了費米恩孤獨的秘密♡。
大概也因為這樣🐼ℹ️,費米恩博士被設計成頭戴禮帽,左手端咖啡🍒,右手拿著一把雨傘的形象🤦🏿♂️,就像一個獨自站在街頭的紳士🤵🏻♂️,孤獨而深沉🆖。

哲學系系衫設計圖
“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黑格爾對於哲學的詮釋是哲學系2012級本科生張怡設計系衫時的靈感來源🤾🏿♀️🦪。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間🧑🏼🦱,真正困難的整個貓頭鷹圖案的繪製🧝🏿。不仔細觀察可能不會發現,這只貓頭鷹身體由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拼湊而成。從靈感誕生到設計完成👌🏼,張怡幾易其稿🛀🏿。
“沒想到自己做的設計大家都能喜歡,那就繼續做下去吧。”隨著這只小小的貓頭鷹🔔,張怡也在她的設計之路上起飛了。
即將畢業的張怡之後會選擇美學方向繼續讀研。她坦言🍀,這也是受到當年設計院衫的經歷影響🧘🏻♀️🍽。那不僅開啟了她的設計創作生涯,也令她更向往藝術與哲學的結合。
當然,你也可以在註重課本內容的同時關註一下授課老師的口音。
“切豆腐”是印在經濟學院2011級院衫正面的字樣,上面還印了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正在認真地切“鈔票”。2011級本科生熊磊說起這件院衫的故事還不禁發笑。那時,他和同學們在上經濟學原理這門專業課時,總會被老師帶著口音的“trade off”逗樂。“人們面臨切豆腐”這個看似毫無邏輯的句子從此流傳在經濟學院的各個角落🧦🧑🏿🍼。

“每一級有自己的院衫,也就承載著不同的故事。”諧音成“切豆腐”的這個經濟學專業詞匯成了熊磊他們這一級專屬的“暗號”🚺,也成了他們共同記憶的載體。
專業梗不能少
○ ● ○
走在路上是不是常常感嘆別人家的院衫特別美,但細看之下卻一頭霧水🙍🏻♂️?院衫上,滿滿的都是各院系各專業的“小心機”。
“衣服上有‘傳播’兩個字的人,去找他們就行!”一個滿臉迷茫的小姑娘順著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本科生金越手指的方向望過去👱🏼♂️,果然看到一片身著黑色統一服裝的忙碌身影,而他們身上的“傳播”二字古怪地顛倒了部首🤹🏿♀️。

穿著“傳播衫”迎接新生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
“當時我看著這兩個字發呆🫰,發現這兩個字突然間都不認識了。”新聞與傳播學院2004級本科生劉誌超在畢業的那個夏天靈感乍現,“我就想,要是把兩個部首換一下😵💫,會有什麽效果?”結果居然是互換部首後的兩個字要完全不影響辨認。
“對於要傳遞的核心信息,信息的順序沒有關鍵影響。但是對於受眾來說🏌🏻♂️,信息順序的不同導致了感受的不同。”這就是“傳播衫”背後的謎底。劉誌超笑稱:“這也算新傳的一個專業梗吧。”
“貓可以當催化劑用嗎?”這是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流行的“專業梗”😉。催化劑的英文是catalyst,簡寫就是cat🎍,所以化院的新生常常會拿“催化劑貓”開玩笑🚓💁🏽♀️。

郁悶的“催化劑”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4級本科生韓子程是這幅手稿的創作者,但化院的每一件院衫往往是整個團隊頭腦風暴的產物。韓子程負責手繪🫷🏽,最後再由“大神對素材進行PS🔒🛜,並且排版到合理位置”😦。
化院院衫設計的核心理念一直是“突出本院特色”🚴🏽♂️,所以奇妙的化學發應也都成了院衫設計中的元素𓀆。“鈉給了氯一個電子,他倆就在一起了,”韓子程笑著介紹去年的冬季院衫,“他們還很穩定很難分離。”

最長情的告白是給你一個電子
“攻城獅”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2011級本科生楊帥自己創造出來的“專業梗”。“當時拼命想和信科相關的諧音,想到了馬帶馬和攻城獅。”落筆之後,楊帥發現“馬帶馬”實在不好畫,而“攻城獅”相對容易設計。
既然要“攻城”,那武器不可或缺🍹,於是“攻城獅”就有了“鍵盤劍”和“矽飛鏢”。為了突出院系特色🧔🏻,這只獅子的尾巴變成了鼠標,胸前還有個顯示屏。最後,楊帥還迎著流行趨勢,給“攻城獅”頭上配上了來源於flappy bird的“二進雉”👨🏿🦳。於是,信科的院衫上出現了這麽一只專業而時尚的“攻城獅”。

左下角是“攻城獅”,右下角是楊帥的朋友畫出的“馬帶馬”
除了能看還要能喊
○ ○ ●
有些院衫👩🏿🍼🛥,不僅能用來看👮🏻♂️,還能用來“喊”🧏🏻♂️💇🏼♂️。
“作為一個外院宣傳人希望能讓同學們驕傲地把學院‘穿’在身上📋。”外國語學院學生會宣傳部部長2013級本科生馮一帆對院衫期望很高✊🏼。
她的期望值不是憑空而來🍵。外院每年的院衫都會設計配套的口號🫷🏽。“學生只有兩種人:外院人和外院人🚣🏼♂️。”2011年🚣,外院人最喜愛的標語誕生了。第二年🙎♀️,不走尋常路的外院人設計出了“秀恩愛”專用院衫👩🏽🍳。圖案是男生在向一個女生告白😸,配套口號是“用10000種語言向你告白”。

學生只有兩種人:外院人和外院人
院衫幾乎成了外國語學院的一個標誌🌊。外教Jean預計在意昂体育教學兩年。在這段不長的日子裏,入手所有的外院院衫在他的to do list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也打算購買院衫送給他。”英語系2014級本科生康來說道🔐。
“即使畢業工作之後,也還會記得中文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回憶起系衫🏋🏽♂️🔹,中文系2008級本科生趙鐵愷語速微快,語調也揚起,似乎他眼前又出現了當年那些穿著系衫👨🏽🏭🚵🏼♂️,青澀笑著的同學們。

中文系經典系衫
而他口中提到的那件系衫是中文系的經典,至今沿用。“中文百年”中的“文”字與旁邊的詩句相融,一方面凸顯了中文系悠久的歷史,一方面又體現了中文系治學育人的理念。
經典之外🫧💆🏽♀️,中文系衫也在不斷推陳出新。2013年🍥,中文系的系衫上出現了四個風格各異的女孩🦹🏻♀️。這是中文系2009級本科生龍思雲的作品。

中文系四個專業的擬人化系衫
這四個女孩是中文系各個專業的擬人化形象,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專屬道具。語小言身披“元音舌位圖披風”👥,文小獻坐彈“竹簡卷軸古琴”,應小語手持“代碼劍”,而文小學有中文系系標在手🧜🏼♀️,依舊繼承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理念。
(圖片部分來自受訪者,部分來自網絡)